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走近邊陲之戍4 之 3】巡界半生 勇闖雷陣

2019-09-18
■楊天才巡邊護界踏出「天才路」。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樹勇 攝■楊天才巡邊護界踏出「天才路」。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樹勇 攝

中越邊境界務員披荊斬棘闢「天才路」

濃霧中的中越139號界碑,是楊天才巡邊護界的一站。從隨身的軍用挎包中取出抹布,由上至下將界碑上的露珠仔細擦拭乾淨,右手扶碑、左手叉腰,楊天才長呼了一口氣。這是35年間,楊天才巡邊護界尋常的一幕。1984年擔任中越邊境的雲南河口縣橋頭鄉外事界務員時,楊天才正好30歲;35年過去,楊天才從而立之年步入花甲,仍奔走在中越邊境一線巡邊護界,其巡邊所開闢的15公里荊棘路,被當地民間稱為「天才路」。■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樹勇、譚旻煦 雲南河口報道

香港文匯報記者到訪這天一早,楊天才所在的雲南河口縣橋頭鄉薄竹箐村籠罩在濃霧中,雖然能見度不足30米,楊天才仍執意要出門巡邊,「巡邊護界風雨無阻,霧天更要到現場!」

風雨無阻孤獨上路

從斑駁的牆上取下軍用挎包、軍用水壺和斗笠背好,再由牆根拿上必備的鐮刀和竹棍、將抹布和記錄本裝入挎包,楊天才一頭扎入濃霧中。

楊天才已記不清這是35年來的第幾次巡邊護界旅程,按最保守估計,以每月兩次巡邊、每次行程15公里計算,楊天才已在這條巡邊路上往返了840次以上,行程則長達12,600公里以上。

1984年,因為熟悉邊境一線地形和民風民俗,在邊民中威信較高,楊天才被任命為外事界務員。每次出巡都注定是一次「孤獨的旅程」,楊天才往往需要離家兩三天,餓了吃自帶的乾糧或以野果充飢、渴了喝山泉水、累了在邊民的地棚借宿。

冷靜觀察撿回一命

由楊天才的家到139號界碑約有一公里,尚有鄉間公路;而由130號至146號界碑間的邊境線,則蜿蜒起伏在深山裡,長達15公里且無路可走。楊天才表示,走這條路需要時而側身擠過竹林、時而涉險跳過深澗,甚至從灌木、荊棘中開出路來;而才用鐮刀開出的小路,往往沒幾天又被生長迅速的野草和灌木淹沒。

儘管硝煙早已散去,楊天才巡護的邊境一線也已進行過大面積排雷,但殘留的地雷仍是潛在的威脅。在香港文匯報記者隨同巡邊的路上,楊天才就曾經踩上了鬆發引信地雷,當時左腳被「釘」在地上的楊天才腦中轟地一下:「完了完了,今天就要交代在這裡了,巡邊路走不下去了!」大顆大顆的冷汗隨之由額頭順着臉頰流了下來。冷靜下來仔細觀察周圍地形、心中默唸曾經學過的排險辦法,右腳向前一步踏實前方土地、蓄足力量縱身躍至前方土坎下,身後的地雷轟然爆炸,毫髮無傷的楊天才算是撿回了一條命。

心裝國家碑即國門

來到中越139號界碑前,楊天才取出抹布,將界碑仔細擦拭一遍,又將周邊雜草刀割手拔、清理乾淨,再以自製竹掃帚清掃完畢,才坐下來喝上一口水;稍事休息後,楊天才又掏出筆記本仔細記錄巡護時間、途中情況和界碑完好情況等,確認一切正常,楊天才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楊天才心中,眼前的界碑就是國門。其家中的牆上掛着一幅中國地圖,雖然比例尺高達1:670萬,但他卻能精確地指出自己所巡護的邊境線位置,儘管那段距離遠遠不足針尖大。

隨着年事漸高,楊天才的巡護責任區由17座界碑之間的15公里,縮短為7座界碑之間的5公里,但他一如既往,一絲不苟。除了巡邊護界,35年間,他還協助邊防派出所破獲過販賣毒品、走私黃金和拐賣婦女案數十件,幫助邊民調解矛盾糾紛逾300件。經歷過戰爭的楊天才對和平安寧有着自己的理解:「只有邊疆穩定,內地才能安寧!只要國家需要,我會一直幹下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