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國博回歸文物展設香港專區

2019-09-18
■觀眾在欣賞《五牛圖》。  香港文匯報記者江鑫嫻  攝■觀眾在欣賞《五牛圖》。 香港文匯報記者江鑫嫻 攝

展示香江搶救徵集國寶成果 港嘉賓冀港青觀展學歷史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17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這是中國首次對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成就進行全景式展覽。600餘件回歸文物參展,展覽特設「香港搶救徵集珍貴書畫文物」及「香港搶救徵集珍貴錢幣文物」專區,並講述多位港人將珍藏的大批文物捐贈給國家的故事。有參加開幕式的香港嘉賓表示,希望香港的青年一代也能通過參觀各類歷史文化展,多了解中國歷史,愛護、保護文物。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開幕式上表示,從1949年至今,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徵集等方式,已成功促成了300餘批次、15萬餘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近幾年中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進入了全方位發展、多層次提高的嶄新階段,文物返還「中國聲音」顯著增強,文物追索「中國實踐」備受矚目,文物回歸取得突破性成就。

《五牛圖》《伯遠帖》專區亮相

在「香港搶救徵集珍貴書畫文物」專區,民眾可以看到《五牛圖》及《伯遠帖》真跡。據介紹,民國以來,由於連年戰亂,大量珍貴文物流至香港。新中國成立後,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心下,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成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專門在香港從事珍貴文物搶救工作,保護和追回了大量流失的文物。其中,以《中秋帖》《伯遠帖》的回歸最為後人所樂道。《中秋帖》《伯遠帖》和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快雪時晴帖》被乾隆統稱為「三希」。中秋、伯遠二帖曾被溥儀攜出紫禁城,其後幾易其手,輾轉至港。1951年10月,經過多方努力最終成功購回,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結束了兩件國寶長達數十年的顛沛流離。

此後幾年間,「文物小組」有計劃地徵集了唐韓滉《五牛圖》、五代董源《瀟湘圖》、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宋摹本)、宋徽宗趙佶《祥龍石圖》,以及諸多珍貴錢幣等重要文物,這些文物的回歸,成為新中國保護文物的一段佳話。為保證文物安全,今次展覽期間部分珍貴書畫將交替展出真跡與複製品,《伯遠帖》《五牛圖》和《瀟湘圖》《祥龍石圖》等4件書畫真跡各展出一個月,《中秋帖》和《韓熙載夜宴圖》目前正處文物休眠期,僅展出複製品。

盼在港看到更多歷史文化展

來自香港的張素萍女士作為嘉賓受邀參加展覽開幕式。在參觀完展覽之後,她表示,舉辦此類成果展非常有意義。透過展覽,她更全面地了解了祖國的輝煌歷史,知道文物的流失和回歸過程,以及包括港人在內的諸多愛國人士所付出的努力。她希望,香港的青年人也能多到內地來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通過參觀各大博物館的展覽,多了解中國歷史,愛護、保護文物。同時,她也期待能在香港看到更多這樣高規格的歷史文化展。

據悉,展覽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主辦,將持續至11月下旬。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