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藝粹 > 正文

榮寶齋(香港)總經理 周伯林:香港為橋將西方美育觀引入內地

2019-09-24

周柏林國慶寄語:榮寶齋在新中國70歲生日之際,衷心祝願祖國繁榮昌盛, 祝賀我們香港、內地以及兩岸四地的藝術家有更多交流,共同推進和發展我們中國的藝術!

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榮寶齋,2013年來到香港,繼續為兩地的藝術界提供交流平台和空間。作為現任榮寶齋(香港)總經理的周伯林指出,早在上世紀香港已在兩岸三地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擁有相對優勝的政策,它為內地藝術家搭建了與世界連接的橋樑,也給中國的藝術品注入新血液,使中國書畫有新的突破與發展。

他說,香港作為全世界第三大藝術交流中心,從過去到今天,在港藝術家更有機會接觸到西方、日本等地的藝術,這也是令香港在藝術發展中曾比內地走得更前的因素之一。他舉例說,「二戰」以後定居香港、現年83歲的畫家王無邪,在60年代赴美留學,直至80年代,他把整個西方藝術的教程帶到香港,繼而延伸至內地。「王無邪將西方繪畫的概念和理念翻譯成書,在香港授課,並在改革開放以後傳到內地,促進彼時美術教程和現代設計的發展,過去中國傳統藝術裡面都沒有這種概念和思想,但是西方美術教育通過香港,給內地開闢了一個很大的領域。」

80年代的兩地互助

他認為,內地80年代全面改革開放,可當時中國畫發展卻走進瓶頸,外來的觀念恰在此時給內地帶來新思潮,1997年回歸後,內地藝術家創作環境寬鬆,加上香港提供的機遇,拚命學習新知識,拓展了視野。「這就是打開國門以後中國藝術家的新路向,他們開始接觸更多西方的思想,是更純粹、更抽象的理念,更為包容的藝術個性。」不過,周伯林形容內地只是經過二十年左右的變化,約在2000年以後就出現了一大批高水準的藝術家,反超香港的藝術發展。

八十年代內地經濟環境還不夠好,因此有大批的藝術品湧入香港,從而走向海外市場,而彼時榮寶齋作為第一個對外的窗口,正見證這一過程。他憶述當時香港的影響力非常大,榮寶齋藉此推薦內地的畫家,例如李可染和陸儼少等當代的藝術大師,通過在香港的交流、鑒定和展覽走向國際,讓世界更了解中國藝術,「當時內地拍賣還沒有起步,香港也在這方面給內地起了一個示範作用。」

互動中有新機遇

而如今兩地的交流近年越來越頻繁,周柏林指出,香港的開放和自由不僅在經濟上給內地帶來了便利和發展機會,香港藝術家亦在當中有機會了解更多中國傳統藝術。除此以外,他指,兩地的藝術院校都開放給內地和香港的學生報名就讀,大大促進了青年一代藝術上的交流和交融。

而近年中央美術學院、國家畫院或者國家博物館等的藏品都能夠在香港的本地大學或者會議展覽中心欣賞到,打破了兩地之間的隔閡。「因為我本身也是畫畫的,從我的體會來說,這種交流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周伯林認為一直以來香港藝術家的意識比較前衛,創作走在前面,但就傳統認知,反之內地藝術家比較穩健、扎實,因此兩地的藝術發展一直呈現互補的關係。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