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國際專題 > 正文

【環球點評】民主兩把尺 干預多鐵證

2019-09-30

梁慧晴

近年俄羅斯涉嫌干預外國選舉的傳聞,在歐美鬧得熱烘烘,每當有極右勢力抬頭,西方傳媒便會尋找蛛絲馬跡,把一切推至俄羅斯頭上。然而諷刺的是,美國歷年來亦透過半官方團體,或明或暗地干涉別國政治以至選舉結果,西方的指控如同「只看見別國眼中的木屑,卻對自己眼中的大樑毫不理會」。

美國對外國的干預往往以各種冠冕堂皇的名目進行,當目標國家尚未民主化,美國便宣稱要「推動民主」、「改善人權」,扶植親美反對派,例如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在1970年代起,持續資助波蘭團結工會,最終顛覆共產政權。波蘭變天後不久便演變成親西方國家,1999年更加入北約。

對於已逐步實施民主化的國家,美國則以「選舉公平」為藉口,扶植親美政黨上位,達至建立親美政權目的。假如選舉結束後,親美政黨未能成功推翻執政黨,美國更會或明或暗製造反政府示威,烏克蘭2004年「橙色革命」即為明證。

相反,假如一個國家長期持親美立場,即使該國尚未民主化,美國口中的「民主自由」即刻無影無蹤。以沙特阿拉伯為例,該國長期實施君主統治,政府高層多由王室成員出任,公共資源以至傳媒等均由王室把持,女性權益長期受打壓。然而美國卻一直對沙特人權狀況視若無睹,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或是出於沙特一直親美,不但大量輸入美國軍備,更能確保美國在中東的石油利益。

對於欠缺戰略價值的國家,美國同樣對當地狀況保持沉默,例如津巴布韋已故總統穆加貝執政後期,以修憲、選舉舞弊甚至暴力脅迫反對派等方式保持權位,國家亦民不聊生。然而美國除了口頭表態外,對津巴布韋可說不聞不問,可見美國的「民主價值」某程度上,原來也視乎該國對美國的潛在價值而有所浮動。

直至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把干預選舉的把戲「據為己有」,要挾烏克蘭調查民主黨籍前副總統拜登,為拜登製造「黑材料」。美國政客和傳媒馬上群起攻之,但考慮到美國平常亦肆意向別國施壓,特朗普只因把這些伎倆用於自身,即遭輿論圍攻,反凸顯美國政界之虛偽。特朗普去年對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直言,他根本不在乎俄羅斯有否干預美國大選,「因為美國也在做同樣的事」,可說是一句大實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