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夏
在許多人看來,眼睛是五官之首。一雙美麗的大眼,有着無窮的魅力。「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覺未多」......都是形容眼睛之美和「殺傷力」之大的。而一個人的外貌美不美,很重要的一點也表現在眼睛上。當年楊貴妃一雙美麗的杏眼,曾經光芒四射,讓六宮粉黛黯然失色:「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就是眼睛拉動美貌的寫照。
眼睛又是心靈的窗戶。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說:「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在孟子看來,觀察一個人,再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合適的了。目光的清與濁,能很好地透露出心中的善與惡。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陰暗邪惡,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閃閃。美國人類學之父博厄斯也曾說:「眼睛是靈魂的窗戶,人的才智和意志可由此看出來。」這一切都說明,眼睛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然而世上的事情就是怪。再美的眼睛,也不能打動所有人;眼睛再重要,有時候也會被視為多餘。這方面古今有不少先例。我國宋代有個叫劉庭式的濟南人,就因忠於愛情、愛得專一而忽略了對方眼睛的有無。
劉庭式幼時家貧,與鄰居一位窮老漢的長女定下了婚約。以後他刻苦攻讀,考中進士,成了朝廷命官後,榮歸故里,欲踐婚約。此時窮老漢已經病故,其長女也因貧病交加而雙目失明。有人便勸劉庭式改娶年輕貌美的瞎女之妹為妻,他卻堅決不從。他說:「我本來是與長女定的婚約,豈可因她眼瞎而將她拋棄,有負於她?」隨後仍與盲女結為連理。婚後,夫妻倆相敬如賓,互敬互愛,生活美滿幸福,並生育了三個兒子。又過了些年,盲妻因病去世,劉庭式哭得甚為悲哀。別人又給他介紹了許多美女,他都一一拒絕,堅持為瞎妻守貞不再續娶。此時蘇軾任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劉庭式為他的部下任密州通判。這位大學問家對劉的婚戀很不理解,問他:「哀生於愛,愛生於色。既然你的妻子又瞎又醜,那麼你的愛從何而來?哀又從何而生?」劉庭式從容地答道:「我的哀痛是因為喪失了愛妻。如果因色才生愛,因愛才生哀,那麼當年老色衰的時候,夫妻之間還有什麼恩愛可言?」一席話,說得風流倜儻的蘇學士口服心服,大受感動。
也有的人,因癡情產生偏見,也把眼睛視為多餘。
明代大文學家馮夢龍在《古今笑史》中,有一則《眇娼》的故事,讀來頗令人解頤:「宋代有個瞎了一隻眼的娼妓,窮得生活難以為繼,只得流落到京師開封謀生。一天,一個年輕人一見就喜歡上了她,遂對她大加寵愛,並給她置辦了別墅,小心謙恭地服侍她,唯恐她有一點不滿意。」有同伴因此嘲笑這位年輕人:「放着那麼多美麗女人你不愛,為何單單愛上個一隻眼的女人?」年輕人聽後不服地說:「你懂得什麼?自從我愛上這個美人,再看世上的女子,都多長了一隻眼睛。其實美麗的眼睛一隻就夠了,何必多長一隻呢?」這則笑話雖不足信,但卻說明一個道理:」癡情能夠產生偏見,偏見又能使人背離常識。」儘管這樣的偏見也很「美好」,不過難以為常人接受,只能徒留笑柄而已。
還有一些人,由於幹了壞事,心中有鬼,眾目睽睽下,有時也怪自己的眼睛多餘。因為眼睛能透露出心中的秘密,一些作惡的人擔心自己的醜惡被目光暴露,所以總是想方設法,把眼睛遮蓋起來。平常最常見的方法是戴副墨鏡,拉低帽沿,讓眼睛隱藏在黑暗之中,不易被人察覺;同時又可裝扮臉面,增加威風,收一箭雙鵰之效。這也就是為什麼電影上那些陰險狡詐的特務,喪盡天良的漢奸,出賣同志的叛徒......儘管雙目完好,也常要戴一副大墨鏡,堂而皇之地招搖過市了。
再有一些人,常常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眼睛,把眼睛的主要功能--看書學習、觀察事物、分辨是非、鑒別真假等投閒置散,把大好光陰虛擲空耗,終至事業無成,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對此,孟子早就說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也。」而美國盲人作家海倫.凱勒說得更為深刻。這位有「20世紀奇跡」之稱的美國盲人作家曾對有眼能看的人卻什麼也不肯看大為驚異。她說:「我們有眼睛的人所看見的東西,還不如我這個瞎子用手指頭『看』到的多。」有人在樹林子裡散步幾個鐘頭回來,竟什麼也沒有看見,使她幾乎不能相信。她試過問幾位做丈夫的人,問他們太太的眼睛是什麼顏色,竟沒有一個人能明確地回答出來。這荒唐的現實,給了她一個一些人有眼睛卻視而不見的鐵證。因此她認為:「人人都有足以明察秋毫之末的視力,卻不肯用來觀察事物,這就是白生了眼睛,浪費了光明。」這樣的眼睛,說得苛刻些,豈不也是多餘?
以上種種情形,儘管眼睛都被視為多餘,但它卻並非真的多餘。相反,它卻更好地反映出各種不同的襟懷、不同的情操、不同的識見、不同的人格。換句話說,人們對眼睛的態度,也折射出其不同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這,進一步說明了眼睛的重要--儘管有時它也會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