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茗聲》茶文化特刊 > 正文

【芳茗齊放】新工藝白茶的創始與發展

2019-11-27

眾所周知,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前,福建白茶分類中並沒有新工藝白茶這一花色品類。

中茶福建公司(當時名為福建省茶葉進出口公司,下同)檔案資料顯示,上世紀50-60年代白茶的銷售地區僅為香港、新馬市場,消費對像為粵籍僑胞。當時中茶福建公司出口的銀針白毫、白牡丹因品質優良而廣受歡迎。白茶加工工藝看似簡單,但受生產季節氣候條件、加工場所等限製,故而產量不高,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特別是中低等級量少價高,常常供不應求。當年台灣也生產出口白茶,雖然品質不如福建白茶,僅相當於中茶福建公司出口的二級貢眉以下,但也彌補了空缺,市場逐漸被台灣白茶所佔據。

1962年9月2日由香港寄來台灣白茶商品樣八嘜,公司進行審評:「台茶近幾年來品質有所提高,外形與我茶來比顯得佳......但我內質方面比台茶佳,在港澳市場上享有很高聲譽......我們建議,研究加工技術同志加以研究探討,為提高白茶品質,擴大國外市場而努力工作。」

1963年開始,中茶福建公司技術人員與各初製廠進行白茶初製技術改進,白茶加溫萎凋、烘乾試驗,均獲成效。

1964年9月,香港德信行在《對我白茶發展方向初步建議》中提到「就香港白茶市場潛力很大,年銷500噸,但我茶去銷僅佔20%左右,而台茶占80%左右......我茶發展方向應以產製中低檔為主要方向,以利與台茶競奪市場。我原有高檔牡丹類仍可採取原來製法,保持其特色,擴大產量,以提高和鞏固我茶威信。其製法上可比原有高檔牡丹製法略有不同,萎凋時間可稍長些,可經過輕度揉捻,具體品質要求上,身骨要好,不片身,有毫尖,水色不強調清湯,黃中帶紅,具有白茶的風味。」

1964年,參考香港德信行建議,公司擬定新品研製項目技術方案,由莊任擔任負責人,項目執行人為中茶福建公司劉典秋等人組成的技術團隊,項目試驗場所設在福鼎白琳初製廠。在中茶福建公司技術員指導下,在福鼎白琳初製廠創製了新品類,當時稱作「新白茶」。在1964年試製成功「新白茶」的基礎上,1968年中茶福建公司以劉典秋等為主導的技術團隊進行進一步試驗。據拜訪劉典秋家屬回憶,試製期間他多次往返白琳初製廠,與當地技術骨幹反覆試驗,創造了白茶的新工藝製法,將萎凋葉進行適時、快速揉捻,然後烘乾,生產出的新工藝白茶條索緊結,湯色加深,濃度加強,投放市場深受香港茶樓、酒樓消費者喜愛。後將新工藝製作的白茶稱為「福建新白茶」,也稱為「新工藝白茶」或「新白茶」。

新工藝白茶是福建省茶葉進出口公司為適應香港地區消費需求,於1968年組織並主導實施創製的新產品,1969年正式生產1,000餘擔,1979年生產1,500擔,此後年產約2000擔左右。產品均由福建省茶葉進出口公司銷往香港市場,受到好評。

20世紀70-80年代,白茶仍主銷我國香港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以白牡丹、貢眉為主產品,少量銀針及新工藝白茶。隨著改革開放,銀針白毫、白牡丹、新工藝白茶銷售擴大出口到歐盟、日本等國。至今,中茶福建公司仍根據市場需求下達新工藝白茶各等級生產計劃,並在福鼎、政和、松溪定點生產。除出口傳統國際市場外,也逐漸銷售國內市場。

2019年,值建國70周年暨中糧集團、中茶公司成立70周年之際,公司特別推出新工藝白茶-「東方白美人」白茶餅,這是對中茶公司創新理念的新時代傳承,也是對福茶一代代經典的莊嚴致敬。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