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杏林俠侶捐骨骼 化無言師長相依

2019-12-02
■李秉權教授、胡素秋教授伉儷情深。昆明醫科大學供圖■李秉權教授、胡素秋教授伉儷情深。昆明醫科大學供圖

這是一生赤誠對醫學事業的追求,這是一世牽手相濡以沫的堅守。昆明醫科大學生命科學館裡,人們手捧鮮花,神情肅穆,向敬愛的老教授李秉權和胡素秋夫婦骨骼標本鞠躬、獻花、告別。生前,這對杏林伉儷為醫學事業盡心竭力,離世前,二人又相繼捐獻遺體成為「無言良師」。「獻身醫學 敬畏生命」,特製的玻璃櫥裡,兩位陰陽相隔14載的老人再度相依相伴。■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樹勇、譚旻煦 昆明報道

「爸爸媽媽,我們又見面啦!」2019年9月25日,在校方為李秉權和胡素秋舉行的骨骼標本捐獻接收儀式上,與父母「團聚」在生命科學館的李向新潸然淚下,一幕幕與父母相處的情景浮現腦海;大女兒李晴霞拉茪鷟邞漱漶A感覺暖暖的,這雙手兒時愛撫過她的臉龐、上學時牽茼o走過馬路、實習時教她用手術刀......

「那天,父親在病床上對我們說,自己死後,要將遺體捐贈做醫學骨骼標本。」李秉權的兒子李向新一直記得2000年的那一天,78歲的父親,作出了這個讓三個同樣從醫的孩子從未想過的決定。

1940年代:亂葬崗掘屍骨

李秉權教授生於1922年,上世紀40年代考入昆明醫科大學的前身「國立雲南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就一直在昆明醫科大學工作,成為雲南省神經外科的奠基人。胡素秋也是在同一時期入學。當時,整個學校僅有一具骨骼標本供教學使用。日寇飛機經常轟炸昆明,在烏鴉的悲叫和防空警報聲裡,李秉權和同學在亂葬崗尋找和刨掘散亂屍骨,製成骨骼標本學習。

2005年:夫效師捐骨架

李秉權自然明白「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但是,人體解剖和遺體對於醫學的重要性在他心中戰勝了傳統倫理。最終促使他作出遺體捐獻作為教學用骨架決定的,是一次出差青島,看到自己的老師、青島醫學院附屬醫院原院長沈福彭教授捐獻遺體做成的骨架。

「看得出來,父親很堅定。」聽完父親的話,李向新一時間難以接受,默默地走出了家門,心裡五味雜陳,說不出一句話。不過,三個子女最終決定尊重父親的決定。「母親也理解父親的決定,並與他一起填寫了捐獻遺體申請表。」

李秉權生前說過:「一個同行好老伴是我最寶貴的三件財產之一。」胡素秋跌倒腦出血時,近70高齡的李秉權親自操刀把她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李秉權逝世前兩次病重住院,夜間雖有子女守護,但83歲的胡素秋堅持夜夜在病房陪護丈夫,她了解丈夫的病況,知道相處的時間已不多了。

2004年10月,李秉權病重住院,催促家人辦理遺體捐獻手續。「2005年3月8日,在父親去世前21天,父母拿到了昆醫人體解剖教研室頒發的捐軀榮譽證書。」李向新說,父親曾經叮囑過母親:「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我倆總會有一個要先死去,但留下的一定要好好活荂C」儘管父親的離世,母親悲痛不已,但是她沒有忘記丈夫「一定好好活荂v的囑託。

2015年:妻隨夫獻遺體

胡素秋有規律地飲食起居,每日散步、打太極拳、打麻將、閱讀傳奇小說、看報看電視、到活動室看離退休同事跳舞唱歌;還買米買菜、做飯澆花,偶爾還為忙碌的兒子燒個湯,做一些適當的家務,鮐背之年生活得充實安寧。家門口那一抹剛勁挺拔、bb鬱鬱的翠竹,是李秉權逝世後,胡素秋為紀念丈夫而種。

2008年3月24日,做過腦部手術的胡素秋用顫抖的手寫下一份特殊「遺囑」,歪歪扭扭的字,對死後如何處理自己的遺體提出了幾點建議:「先切除可以移植的一切器官捐獻給病人(眼角膜、進口晶體、皮、骨、肝、腎),最後再送解剖。」

2015年12月,93歲的胡素秋安詳離去。遵照其生前意願,遺體捐獻昆醫解剖並製作教學用人體骨架。

2019年:夫妻母校重逢

昆醫人體解剖實驗室實驗師曹珍珍全程參與了兩位教授的骨骼陳列,其間接觸了兩位老人生前的大量筆記和書籍,了解到他們的事跡。每次來到生命科學館,她都要面對兩位老人的骨骼深深鞠躬,「兩位老人以另一種形式在母校重逢,他們既是老師,又是榜樣!」

昆醫生命科學館是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課堂。學生們的第一堂解剖課,都要向「無言良師」致敬,起立、宣誓、默哀,宣誓:敬重無言良師,志做醫學精英。在這裡,李秉權、胡素秋兩位老專家的骨骼並肩而立,與身後2,000餘件人體標本組成龐大的解剖學群體,默默講述茪H體骨骼系統的奧秘。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