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一門五醫生 從不走後門

2019-12-02
■李秉權(左圖)、胡素秋(右圖)工作照。  昆明醫科大學提供■李秉權(左圖)、胡素秋(右圖)工作照。 昆明醫科大學提供

醫學是一項嚴謹細緻的工作,對於同樣從事醫學的三個子女,李秉權最注重引導他們打好基礎。

恢復高考後,已是工人的李向新與妹妹同時考入昆醫,兄妹倆畢業分配時,按當時李秉權在雲南醫學界的名望,打招呼讓他們進入條件更好的昆醫附一院也在情理之中,但他並未向有關部門開口,李向新被分配到了一家基層醫院,後來憑着自己的努力,考入昆醫附一院,晉升為神經外科專家。「在基層醫院工作的經歷,反而讓我有機會涉獵各個學科,成為全科醫生。」

在李向新的記憶中,父親僅有一次「利用職權」為自己開了綠燈。1985年,從老山前線送來一名顱腦傷員,李秉權受命組建醫療組,有權調動省內任何醫院的任何醫護人員參與手術救護。他調來某基層醫院的李向新參與了這次手術,將自己在中越邊境作戰中首創的「顱骨大骨瓣切除並腦室外引流聯合減壓法」,傳授給了包括兒子在內的醫療骨幹。李秉權於中越邊境作戰時首創的戰場火器傷腦科手術,成功率大大高於二戰以來世界大小戰場上各國的治癒率,獲當時昆明軍區破例授予一等功,並獲「戰地模範醫務工作者」稱號。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