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社聯攜手拓新界過渡屋 11單位至今已助17戶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香港公屋輪候時間漫長,等候期的基層家庭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業主加租,突然失業等。為紓緩他們的燃眉之急,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自2017年推出「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社聯作為中介平台,負責承租及翻新私人單位後再分租給運營機構,提供予有需要的人租住,通常是兩三個家庭一起居住,共享廚房、廁所、廳等公共空間。項目初期選址在劏房集中的深水埗區,今年已經擴展至新界屯門。昨日社聯代表及有份支持項目的新鴻基地產執行董事郭基煇親身走訪了屯門項目「綠苑」,見證受惠居民的生活。
屯門「綠苑」房屋共享計劃共有11個單位,由新鴻基地產持有業權,無償授權予社聯開展計劃。該項目是社聯首次在新界區開展的過渡性房屋計劃,亦是社聯與新地的首次合作,現由非盈利組織仁愛堂運營,輪候公屋滿3年或有急切短期居住需求的低收入人士可以申請。
郭基煇表示,新鴻基地產多年來致力回饋社會,除積極增加房屋供應外,亦透過其他方法協助解決香港房屋問題,包括參與「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他透露,新地一向不發展村屋,當初投資屯門寶華花園,屬於收購農地的連帶地區,社聯代表提議將其用作過渡性房屋,很快獲得集團支持。項目籌備近一年時間,新地並負責初步修整單位及整理周邊環境,於今年2月正式交予社聯及仁愛堂。
見到「綠苑」居民安居樂業,鄰里守望互助,郭基煇表示十分欣慰。他希望新地未來能夠用更多元的方式,為市民提供臨時住房和支援服務。
每月兩團睇樓 最難是配對
仁愛堂執行總裁Candy表示,這11個單位總面積約6,000平方呎,可供26戶入住,現已入住17戶,37人。她說,項目申請人數眾多, 每月平均可安排兩個團來看樓,但最困難的是讓兩家人互相配對。印尼來港人士伍先生一家就曾嘗試配對過6次,但都因本地人不願與外籍人士共住而失敗,最終幸有李先生一家願意包容接納。
她並指,配對成功後,社工還會持續跟進情況,包括每月組織聚會活動等,讓計劃參與者獲得更多社區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