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M+首屆「希克獎」展6人作品

2019-12-24
■一眾藝術家及評判出席活動。朱慧恩 攝■一眾藝術家及評判出席活動。朱慧恩 攝

M+首屆「希克獎」展覽由即日起至明年4月13日於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M+展亭舉行,「希克獎」志在表揚大中華地區優秀的藝術家。是次展覽共展出六位入圍藝術家的作品,作品的形式為藝術裝置及錄像作品,M+視覺藝術希克資深策展人兼是次展覽策展人皮力表示,是次展覽匯集了六位藝術家過往兩年的作品,展現了與時代的多重聯繫。

希克獎由M+於2018在香港設立,前身為烏利·希克於1998年在中國創辦的中國當代藝術獎。希克獎開放予在大中華地區出生或工作,而作品與區內相關的藝術家參與。是次展出的六位入圍藝術家的作品,包括胡曉媛的裝置作品《石疑》、梁碩的場域特定作品《山頂裡》、林一林的錄像作品《颱風》、沈莘的錄像裝置作品《夜鶯的挑釁》、陶輝的九頻道裝置錄像作品《你好,盡頭!》及香港藝術家楊嘉輝的錄像作品《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展覽期間,希克獎評審委員會將會選出得獎者。

生於四川成都、現於明尼阿波利斯和阿姆斯特丹工作的沈莘,在其四頻道錄像裝置《夜鶯的挑釁》中,透過熒幕兩兩一組圍成不相連的方形,分別向外內播放。向外的熒幕各自播放一部錄像:女性佛教徒和基因檢測公司經理在舞台上討論人生、科學和信仰,並流露彼此愛慕之情;另一錄像則以空鏡捕捉劇場環境,畫外音中不同人士自述其基因血統測試結果。一個向內播放的錄像中,男女舞者原地相對而立,在表現雙方對峙角力的背景音效下,兩人漸漸汗流浹背。沈莘透過串連相互指涉的文本、影像和音樂,創造出多線敘事結構,從而揭示出基因、文化、宗教、科學在身份認同議題下的相互衝突和對抗。

另一位藝術家梁碩帶來大型室外裝置《山頂裡》。他利用香港常見的竹棚架,在M+展亭的平台上搭建一個幾乎與外隔絕、富有山水意味的結構,並以建造中國古典園林的借景手法,在結構內設兩扇小窗,將遠處的太平山山頂和近處正在興建的M+大樓的景象收於此空間內,把中國傳統山水畫中自然與人文的意象嫁接在當代建築之上。梁碩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任教,他以激進的手法解讀中國傳統文化,擅長利用可回收材料來轉化特定的空間。

香港唯一入圍的藝術家楊嘉輝,則帶來錄像作品《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在片中,科隆的交響樂團Flora Sinfonie Orchester演奏柴可夫斯基的《e小調第五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由柴可夫斯基於1888年創作,在二戰期間廣受歡迎。而楊嘉輝指導交響樂團在演出時消音,把焦點放在樂手的呼吸、翻揭樂譜的動作及樂器音鍵的跳動。作品甚具實驗性,茞援顙主流壓抑的另類聲音,藉消音來瓦解慣常的音樂經驗,迫使聽眾以原本被掩蓋或邊緣化的聲音,重新想像及建構音樂。■文:Vivian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