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勇 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 全國工商聯常委
特首林鄭月娥施政報告提出3年供應1萬個過渡性房屋的目標,獲多家發展商響應,新世界捐地300萬方呎助建屋紓困,恒地亦加碼借出棕地建2,000伙過渡屋。最新加入的會德豐地產,宣佈以象徵性一元租金,借出50萬呎土地建過渡性房屋,涉及多幅大埔、屯門及東涌地皮,預計約1年後落成,料提供逾2,000個單位供約2萬名基層人士居住,由社聯及樂善堂營運。
特首林鄭月娥在facbook發帖表示,施政報告提出在未來3年提供1萬個過渡房屋單位的目標,當時很多人懷疑是否「吹水」,不到3個月,各界反應熱烈,包括私人發展商以象徵式租金提供土地,至今約8,000個單位已到位,她相信經民、商、官通力合作,達標在望。
房屋問題痛定思痛
本港短期房屋供應極為嚴峻,截至2019年9月底,本港有約25萬多宗公屋申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長達5.4年。修例風波發展至今,折射出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亟待解決,其中最突出、最迫切、最讓人詬病的是房屋問題,已到了痛定思痛、必須解決的時候。
由於土地房屋供應長期以來欠債太多,剛性需求太強,國際調查機構Demographia去年初發表2018年全球樓價負擔能力報告,香港已經是連續第9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的地方,樓價對家庭收入中位數比例進一步惡化,由2017年的19.4倍上升至2018年的20.9倍,即是說一個家庭要不吃不喝不消費20.9年才能買樓。
根據特區政府資料顯示,目前住在不適切居所的家庭接近12萬戶,其中約有20萬人居於劏房,有4.5%的劏房更住了5人或以上。劏房沒有最細,只有更細,現時人均居住面積已僅得49.6平方呎,只是一張乒乓球桌的面積,一方面是業主將房愈劏愈細,同時亦多了3人或以上住戶入住劏房。劏房每月平均租金為3,800元,若把劏房住戶的入息中位數定為1.18萬元,住客每月於交租後的生活費便剩下約8,000元。劏房戶遠多於過渡性房屋的供應目標,目前已有發展商亦表示有興趣參與計劃,相信越多發展商加入接力,政府解決基層市民住屋困難的難度就會越小。
合力紓緩基層市民困難
面對逐年上漲的高樓價,基層市民和青年一代只有「望樓興嘆」,甚至連收入不低的中產市民也叫苦連天。世界各類組織的各類指數,往往反映出香港是全球最不快樂、對年輕人最不友善的城市。社會上升通道堵塞,「學歷通脹」加劇,年輕人難置業、難結婚,瀰漫悲觀情緒,很容易激進,甚至走向極端化,令整個社會充滿怨氣和戾氣,也為社會的動盪埋下伏筆。反對派之所以刁難和反對特區政府覓地建屋,目的就是要將香港年輕人壅塞在人生困境之中,培育「港獨」蔓延的土壤。
本港商家接連主動出手,令政府3年建1萬個過渡性房屋的計劃得以盡快落實,對基層市民而言,這些好消息確是很好的新年禮物。目前住在不適切居所的家庭戶,遠多於過渡性房屋供應目標的1萬伙,有發展商紛紛表示有興趣參與計劃,相信越多發展商加入接力,越有利紓緩基層市民的住屋困難。
讓市民分享香港經濟發展的成果,除了通過政府稅收手段、實施社會財富再分配外,鼓勵商家主動出手紓解民困、改善市民尤其是基層市民的住屋環境,也是重要手段。和諧共融的社會環境,是良好營商環境的一部分,商家主動出手改善基層市民居住環境,亦有利於獲得更好發展。
土地資源是本港最寶貴的資源,有效增加土地供應是解決房屋問題的關鍵,發展商和社會各界努力為增加土地房屋供應而努力,有利紓解社會深層次矛盾。社會應鼓勵、歡迎更多的商家,不論能力大小,都積極參與這項接力,共同為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