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2020年新春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無數人的生活節奏。舉國上下,人們紛紛停下了出行的腳步。一時之間,「隔離」不僅成為網絡熱詞,也成為很多人的生活狀態。
隨蚢D路交通的嚴格控制,海關口岸的陸續關閉,平日奔波往返於港深兩地的我,也陷入了半隔離的狀態。難得的生命體驗,讓我對「隔離」一詞有了新的思考。
在過往的經驗中,「隔離」通常是一個具有消極、負面意義的語彙,表示與他人、與群體、與外界保持距離,甚至切斷聯繫。但生命是需要交流的,有接觸、有往來、有消息、有呼應、有感通,才是人生的常態。所以,「隔離」往往意味茤t獨、孤立、封閉,甚至是一種懲戒。因為被迫隔離者,除了病患,大多為罪犯。
監獄是人類獨有的發明,唯有人懂得以限制自由作為懲罰手段:輕則禁足,重則判監;就連父母管教孩子,也常採用關禁閉的方式。
不過,事物總有兩面性。人有時會主動選擇自我「隔離」,因為出於保護而築起一道防線,就像把花兒放在溫室,以免受到風雨的侵襲;又如古代的長城,是為了抵禦外族的侵略;明清的海禁,亦是出於防範和自衛;但發展至閉關鎖國,則走入極端。這種自我「隔離」無異於自戕,因為阻隔外人的同時,也封閉了自己。畢竟,世界不可能隔離出一個世外桃源,那只是詩人美麗的幻想;何況陶淵明真正的選擇不是走入桃花源,而是回歸田園,回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生活。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當然,古代也有一種自我隔離者,我們稱之為「高士」。他們遺世獨居,為的是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他們希望與污濁的現實隔離,但心卻「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這種隔離雖然也是出於自我保護,但並不純粹是為了保全性命,更是一種精神價值的守護,故有其特殊意義。
這一次,面對肆虐的病毒,我們不得不選擇「隔離」,同樣具有特殊意義。當人成為病毒的載體,傳播就發生在一呼一吸之間。這時,我們才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所謂「息息相關」,不是誇張,不是比喻;所謂「同呼吸共命運」,也不是空洞的政治口號,而是人生的本來面目。病毒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更看到了生命的相依。
病毒也給了我們一次沉痛的教訓,隨茯戔〞瑤祟窗A口罩已成為人們每天生活的必需品。戴上它的那一刻,不由想起老祖宗的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如此樸素的真理,因為我們的狂妄而被輕慢。當人們自覺地戴上口罩、停下腳步,也許這是上天的訓誡,讓我們收起傲慢與放縱,學習克制與約束:克制我們的慾望,約束我們的言行。找到病源,才能真正防範。
其實,隔離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隔絕。尤其在網絡時代,物理空間的阻隔並不妨礙我們與世界的交流;關鍵是人心不要築起屏障,否則就會真的自斷出路。所幸的是,面對疫情,我們選擇了隔離而不隔絕。愛的傳遞遠比病毒更快、更廣、更有力量。
隔離,不單是為了防護,更是一種守護:守護生命、守護家園、守護未來。
我們守住了生命的防線,也就守住了人的尊嚴。
在錯誤面前,懂得反省與自贖;在災難面前,懂得自救與救人;方能彰顯人的高貴。
隔離,與其說是大自然的懲戒,不如說是人類自新的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