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漢源
足球總會早在1914年已經成立,也就是說,香港足球早已超過100年歷史。香港於1954年加入國際足協(FIFA)成為會員,更曾在1954年及1958年香港足球員代表台灣連續兩屆,奪取了足球亞運金牌;在那個年代,香港被稱為「亞洲足球王國」,稱霸亞洲。1960年香港足球員再次代表台灣出征羅馬奧運,在分組賽時面對一級勁旅:巴西、意大利、英國,香港隊與他們的實力相距懸殊,當時的賽果是:對英國輸2:3,姚卓然個人入2球;對意大利輸1:4,但莫振華也曾入球追成1:1,惟其後被追3球落敗;對巴西則輸0:5,雖然3場皆負,但回看過程也算是雖敗猶榮。說着香港足球以往的輝煌歷史,心中總有點不是味兒,我沒有資格去批評現今足球,作為香港球迷的我,也只是希望一些有心人、有識之士可以提供到寶貴意見,使香港足球能回復昔日的光輝。
年前中國在巴西成立足球青訓基地,希望利用這個「世界足球王國」去訓練新一代青年足球員;像中國這樣在外國成立足球訓練中心,以香港的資源而言也許未必能參考,但如果想加快足球發展的步伐,我們或者可以先成立足球獎學金,資助一班年輕球員可以到世界各地足球強國集訓2、3年,在有需要時,可以隨時召他們回港,代表香港參加國際足球賽事;另外又或可考慮成立足球訓練中心、學校,校內具備球員宿舍、課室、食堂、健身室、醫療室、活動室等等專業設施,如香港體育學院正正就是一個例子。體育學院成立後香港產生了幾個世界冠軍及排名第一,成績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我們的運動員也可以跟世界一流運動員並肩而排,同爭一日之長短。成立足球專業設施不但可以嘗試將香港足球水平提升到國際,同時也可以改變一般家長對足球之認識,使他們明白喜歡踢波的小孩並不只是波牛,足球員也可以是一份有前途的職業,進而鼓勵自己孩子參與足球運動。
訓練到好球員,也需要各方配合,例如傳媒。傳媒可以作出很多宣傳,報道多一些本地足球消息、球員專訪、球圈花絮等等,電視也可以直播多些本地足球賽事,令到香港重新充滿熾熱的足球氣氛。2009年東亞運動會足球決賽香港贏日本奪得金牌,當時就是做到全城哄動,而全城哄動則自然有商家垂青足球賽事而給予贊助,一切都是相輔相成的。目前足球業界大約以3、4億左右營運,港超每隊平均大約2、3千萬,再加上政府及馬會贊助。如果我們再把整個足球「餅」 做大,相信商業贊助必然會增加,而足球界從業員收入增加,足球圈必然朝氣勃勃,不會如目前般一潭死水。希望足總的「2025足球策略計劃」 能順利達到目標,使香港足球可以像鳳凰般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