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精神消費需求看漲 廣州書店「修煉內功」候讀者回歸

2020-03-09
■一名戴着口罩的讀者在方所書店挑書。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寶儀  攝■一名戴着口罩的讀者在方所書店挑書。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寶儀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寶儀 廣州報道)疫情之下,宅在家中,從初期的無聊不適應,到後期越來越多人轉而將目光瞄準自我增值,精神消費需求看漲。廣州的實體書店看好疫情過後的精神層面消費,儘管當下客流下降,也紛紛趁着這個難得的時間節點積極補齊經營短板,或組建社群加強會員互動,或組織培訓加強專業學習提升業務素質,或通過音頻、短視頻、直播等線上方式,為讀者提供更多選擇......只待「寒冬」過去,以全新面貌迎接讀者回歸。

疫情發生至今,復工復產正在有序推進,然而消費客流恢復才剛剛開始。記者近日到廣州多家實體書店走訪,並未看到往日大批「書蟲」靜坐閱讀的場景。午後的廣州太古匯客流稀稀疏疏,方所的書架前,寥寥可數的讀者在翻書或尋找讀物,昔日高朋滿座的咖啡區,也只有一人在讀書。

在北京,有三聯書店;在南京,有先鋒書店;而在廣州,以唐寧書店和方所書店為代表的書店文化,近年在逐步改變和影響着人們的閱讀習慣和生活方式。方所成功把書店帶進了商場,改變了商場的業態,同樣依賴於商場的客流。方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疫情對書店行業尤其以零售為主要業務的書店打擊尤為巨大,以方所廣州店為例,1月底到2月初的營業額同比銳減91%。

唐寧書店走的是另一路子,近年把目光瞄準了社區,嘗試把閱讀融入日常生活,成為生活本身,更多依賴於居民。唐寧書店創始人魯寧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廣州目前共有兩家唐寧書店,2月10日開始逐步恢復營業,但由於周邊還有很多商戶還沒有開業,客流受影響非常大,對店面的銷售帶來直接影響,目前僅恢復到疫情前的三到四成左右。

實體書店恢復期較漫長

與餐飲業、旅遊業相比,實體書店受到的衝擊沒那麼直接,然而書店行業又不是剛需,加上網上書店低價競爭,實體書店的恢復期遠比其他行業更加漫長。儘管如此,實體書店前景依然看好,魯寧馨認為疫情讓更多人意識到精神方面的消費需求,書店作為承載精神消費的文化空間,未來有更大的發展意義;方所方面也表示,這次疫情讓消費行為、需求發生新變化,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經濟邁向一個新台階。

客流仍有待恢復,而迎接讀者回歸的動作早已在謀劃之中,雲端內容正是重點之一。方所開通了網上商城、推出特價秒殺以及折扣力度極大的禮品卡,嘗試拓寬書店信息傳播渠道、引入更多元的文化表達形式,通過音頻、短視頻、直播等線上方式,為讀者提供更多選擇。同樣,唐寧也開設會員群,在會員群裡做更多更高頻度的會員互動,同時讓店員走進直播間,給小讀者講故事、講繪本,或是雲端導購等。

直播對書店來說,是完全陌生的方式,無論是店員還是讀者,都需要時間適應。魯寧馨告訴員工,不要指望一次直播能帶來多少粉絲的增長,關鍵是正好趁這段時間去嘗試,發現並補齊短板。因此,近期唐寧重點安排了包括離店服務、直播等在內的員工培訓,「過去唐寧不太追求噱頭,線下場景只要舒服就夠了,但線上需要新鮮感,如何讓書店的體驗抓人眼球,更有話題性,是當下唐寧正在努力的方向。」魯寧馨如是說。

2020年,唐寧有兩間新店將開業,一個在深圳,一個在廣州番禺的四海城。受疫情影響,兩間新店的開業計劃會延後兩個月左右。魯寧馨表示,這次疫情使新店有了更長的籌備時間,可以準備得更加細緻一些。

方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這段時間正好修煉內功靜心打磨,在實體書店經營的暫歇期將方向轉向產品的深度策劃和運營,如加快線上系統建設、精細化搭建會員制度、組建讀書會、深化主題內容策劃等,探索嘗試更多的內容營銷渠道和形式。這樣當疫情解鎖,「寒冬」過去、讀者重新回歸後,書店才能以更加蓬勃的姿態來引導和回應讀者的需要。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