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明珠
用聆聽來閱讀有聲有色的格林童話廣播劇,會令孩子更享受閱讀,從中感受當中樂趣,增添他們發表意見之動力。
真正的閱讀,會帶來表達感受的意慾和動力,這樣的閱讀才是整全的。少年兒童聽了廣播劇,再閱讀格林童話,就要找人分享,跟人講述自己感受,說說己見:哪些內容最觸動心靈、相關的主旨等;形式可以多元化,有時互動研討,有時寫封信給主角,以至猜想或另創後續的故事。例如我於讀書會中,與兒童閱讀《 玻璃樽中的妖怪 》,就試過用多樣方式分享研討。
我請小讀者猜估從神秘的玻璃樽中,會冒出來一個怎樣的妖怪?各人眾說紛紜,有人想像似阿拉丁的燈神,法力無邊;也有小讀者因看過我的童話《牛奶瓶裡的巨人》書影(見圖),猜測巨妖會展示不一樣的魔法!究竟玻璃樽中走出來的,是一個害人妖怪,還是一個會幫助小主角的好妖怪呢?
小朋友聽了格林這故事,很易便投入故事中幸運的小樵夫這主角身上,也帶來很多疑問和討論:一、小樵夫第一次表現真臨危不亂,發揮智慧,用說話把兇惡的妖怪騙了,使他重返玻璃樽,無法作惡;但為什麼他會第二次打開玻璃樽呢?(如果我是小樵夫,我真怕妖怪騙我呢!)
二、我就覺得小樵夫選擇相信妖怪的話,一定有道理,妖怪惡,但不說謊!他說得出做得到呀!小樵夫第二次雖然冒險打開瓶子,但那是值得的,妖怪說了獎賞他,他才有好結果呢!
三、如果由你來把這個故事編上新的妖怪,你會創作怎樣的妖怪?你覺得這妖怪會天真(或蠢)得相信小主角,再次走回瓶子??嗎?
我們常教導孩子做人要誠實,不說謊;誠信是高尚的品德,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在相處上很重要。但現今社會謊言滿天飛,童叟無欺的好人愈來愈少,而很多壞人常欺童騙叟,大人會警惕孩子勿胡亂信人!未能辨清情況的小朋友,常會無所適從。
童話給我們啓發,誠信的對立面是欺詐,用狡詐的手段騙人,不講誠信者最終要為其欺詐行為付出代價。人生各種經歷,未到最後一刻,都不知道結局是好是壞,而困難的出現,可能就是一個機會的來臨;童話中的小樵夫選擇了信任妖怪,他以純良天真的想法看待人,最終學有所成,成為醫生,童話讓人與人重新建立互信,相信世界是美好有誠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