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特稿】不是逢加必反 漲價也應合理

2020-04-23

面對漲價,商家和消費者各有各的道理。一方面,疫情中,企業不能正常運作使到產品生產減少,而封城封村也大大影響了物流,令原材料成本上漲;另一方面,很多人在這段時間不能上班收入大為減少,消費者自然不希望產品漲價。加或不加?也成為內地疫後經濟的新挑戰。

「中國是明確的市場經濟,企業對於價格的調整是很正常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並不違規,因為最終決定權其實在消費者手裡,消費者會用腳投票。」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漲價並不是問題,但如何控制合理區間,確實值得企業思考的。

一片土豆1.5元 惹怒食客

由於疫情影響,部分原材料上漲,行業發展也曾暫停,「其實不只是海底撈、西貝這樣的企業漲價了,但為什麼他們登上了熱搜,最終道歉,其實這不是說受到了政府干預,而是受到了輿論的影響。」江瀚解釋,對於國計民生相關的領域,包括糧食、電水煤氣等,國家會出來進行限制定價,但如海底撈、西貝c面村這樣的企業,「他們並不是特殊市場或者壟斷企業。」

江瀚認為,從客觀角度說,因成本上漲而漲價並沒有錯,「但他們的行為引發消費者憤怒,甚至有網友說是發國難財,存在一定的定價錯誤,比如有網友指出的一片土豆1.5元,這種漲價就是不合理的。」而當消費者用腳投票,甚至引起大範圍輿論「討伐」,「企業為了留住消費者,道歉並恢復原價,這都是屬於正常的市場行為。」■記者 倪夢璟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