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樂士
知名作者 Al David 曾經說過,一個謊言足以混淆千個真相。
英國議會的登記冊在3月暴露了有關「英國跨黨派議會香港小組(All-Parliamentary Groups on Hong Kong, 下稱「香港小組」)」的驚人內幕。這個鮮為人知的議會登記冊只要仔細查閱,便不難發現極端仇警的眾籌組織「與港同行(Stand with Hong Kong)」一直暗中資助於去年11月5日成立的「香港小組」。此事最值得關注的是,「香港小組」一方面接受「與港同行」的資助,另一方面計劃就他們指稱的香港警務人員對示威者「濫用武力」展開所謂的獨立調查。
「香港小組」的秘書處是Whitehouse Consultancy Ltd。截至去年11月5日,該機構從「與港同行」接收共36,000英鎊(44,700美元)。這筆錢似乎只是首筆資助,「與港同行」在必要時相信會加碼注資。隨着「香港小組」對港警展開調查,有意提交「證據」的人士被指示把證據呈交給Whitehouse。也就是說,Whitehouse一手收錢,另一手則在籌謀所謂的獨立調查。
與反華組織「香港觀察」有密切聯繫
「與港同行」一直暗中活動,務求增強其對「香港小組」的影響力。自3月以來相關的訊息陸續浮現,這些活動逐漸曝光,令人大開眼界。譬如,去年8月,英國議會議員希利(Bob Seely)訪港,根據議員利益登記冊所記載,他為期三天的訪港費用,由機票、住宿、保安、旅費到膳食均由「與港同行」支付,這些「免費午餐」可不是白給的。「與港同行」之所以「慷慨解囊」,是要「放長線釣大魚」,旨在竭力討好希利,而希利其後獲任命為「香港小組」的副主席。希利在利益登記冊上捐款人的地址一欄上只填上「保密」的字眼,這符合「與港同行」暗箱操作的作風。
更耐人尋味的是,利益登記冊揭示「與港同行」還資助了奧爾頓(David Alton)以「區議會選舉監察員」的身份於去年11月23日至25日訪港期間的旅費和住宿費。奧爾頓在英國上議院中只是一名寂寂無名的議員,但和希利一樣,最近卻成為了「香港小組」的高層人員。拉闊一下視野,還可發現奧爾頓去年訪港前在10月1日至5日曾到訪台灣,與當地的高官會面,是次的旅費和住宿也是由當地政府包辦。
「與港同行」行事隱密,善用臉書的匿名賬戶運作,但眾所周知它與大學內的激進分子關係密切,它和反華組織「香港觀察」(Hong Kong Watch)也有密切聯繫。「香港觀察」的總部位於倫敦,其創辦人羅傑斯(Benedict Rogers)經常發表失實言論,幾乎無日不在抹黑香港、中傷香港警隊。事實上,「與港同行」和「香港觀察」的公開聲明如出一轍,行文和用辭都毫無差異,這一點正好解釋為何「與港同行」要竭力掩蓋自己的行蹤,亦揭示「與港同行」可能是「香港觀察」的另一面招牌或其旗下一個陣線。
「與港同行」不僅隱藏組織成員和地址,在從事政治活動時也盡量用匿名的形式以避過審查。例如,它在本地媒體上刊登文章詆毀香港警察,其作者並沒有留實名,署名多為「特約撰稿人」,這也可能是隱瞞「香港觀察」參與其中的一種操作。「與港同行」對組織的所在地也含糊其詞,聲稱「有些成員身在香港,另一些則居於海外,雖然未曾會面,但團結一致、心繫香港」。它聲稱是通過「眾籌」籌集資金,但若此言屬實,令人擔憂。
接受仇警團體資金支持有違倫理
英國議會的一個組織對香港警隊進行調查,卻由仇警團體秘密提供資金支持,這種操作有違道德和倫理。通過眾籌募集資金時,資金的來源往往無跡可尋,難免會有可疑之處。正因如此,當「連登網」在7月12日向「香港觀察」提供「慷慨捐助」時,羅傑斯拒絕了,他解釋說:「作為一家英國註冊的慈善機構,我們有義務對所有捐款進行『盡職調查』,以保證資金來源符合慈善事務委員會的風險管理以及透明度的要求。」
即便是「香港觀察」也意識到若資金來源不明,貿然接受捐款存在風險,然而,由資深議員組成的「香港小組」竟然不知道要規避實在令人難以置信。「香港小組」雖然沒有官方地位,但也不能免除盡職調查的責任,而隨便收取「與港同行」提供的來路不明資金。這些組織關係密切,「香港觀察」至少應該提醒「香港小組」也要對捐款進行盡職調查。
事實上,三者之間有可疑的關係。「香港小組」暗地裡接受「與港同行」的資金,並間接受「香港觀察」操控。「香港觀察」一直在抹黑香港警隊,羅傑斯還因此在今年初受到英國外交部駁斥。可以說,「香港觀察」是「香港小組」的幕後操盤手, 因為「香港觀察」的兩位主將--卡邁克爾(Alistair Carmichael)和奧爾頓(David Alton)分別擔任「香港小組」的聯席主席及副主席。因此,「與港同行」和「香港觀察」這兩個極端仇視港警的組織以不同方式操控「香港小組」針對港警的調查,調查結果早已決定。
由此可知,這個所謂對香港警隊的調查缺乏可信性。所有具備正義感的人們應該對此躲之不及,如同避疫,畢竟此舉令英國人的公平理念蒙羞。英國總領事賀恩德應該提醒他在倫敦的上司對這種勾當提起警覺,他們有權知道英國議會制度被某些人利用來操作不光彩的勾當。
從積極的方面來說,英國政府可能一早就對「與港同行」有所警覺。「與港同行」早在12月就向英國外交部提交了一份針對香港的所謂「報告」,但是,到了3月29日,「與港同行」還抱怨沒有收到任何回覆。箇中原因是這份所謂「報告」無中生有地誣衊香港警隊中的高級英籍警官「粗暴踐踏人權」,並要求對全體警隊進行制裁。這份垃圾報告應該回到它的歸宿地--垃圾桶。一旦賀恩德向上司匯報實情,「香港小組」的所謂調查報告可能終將與「與港同行」的報告一樣歸屬垃圾桶。
(作者是前刑事檢控專員,本文發表在英文版《中國日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