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成祖明)大批港人早前由外地返港避疫,醫院管理局於3月20日在亞洲國際博覽館和北大嶼山醫院設立臨時檢測中心,為抵港者抽取樣本進行新冠病毒檢測。兩個檢測中心分別在4月19日和4月5日完成任務。作為成為防疫第一線的亞博臨時檢測中心,其設立經過和安排首度曝光,有超過100名醫護和支援人員投入服務,把亞博館變成一所小型醫院,24小時內完成檢測流程,場地設置等均經悉心安排和精密計算,完成了一次不可能的任務。
天水圍醫院副行政總監及急症科顧問醫生李立業憶述,亞博檢測中心投入服務時疫情嚴峻,有確診患者在家數天仍未入院治療,並有出現徵狀返港者滯留機場等候檢測,而他們只有一天多些的時間籌備設立檢測中心,預備過程着重感染控制,分別為員工和受檢測者訂立一條單向路線,將交叉感染風險降至最低。
他說,臨時檢測中心期間共檢測逾1,400宗個案,當中約100宗個案確診,確診率約7%,而檢測個案中有55%由港口衛生科轉介,確診率約8%,其餘為家居隔離個案,當中5%乃緊密接觸者,約10%確診,其餘的家居隔離者確診率約4%至5%。
午夜急組團隊 醫護踴躍加入
醫管局總護士長梁明回想3月18日晚接到設立檢測中心消息,翌日要到場幫忙籌備,主要考慮的是「保護病人、保護同事」,而短時間內有很多同事踴躍加入,當晚午夜12時致電同事告訴上班時間和地點,「同事咁夜聽到電話,反應都好正面:得,冇問題,我哋返嚟幫手。」故在極短時間內組合整個團隊。
欠缺負壓病房 就地取材通風
港島西醫院聯網感染控制主任兼瑪麗醫院微生物學科部門主管鄭智聰則說,感染控制須配合軟件和硬件,軟件即人才,硬件是負壓病房等,但「亞博館6萬呎空地一樣都冇,係將不可能變成可能。」他指亞博館最高風險的是採集樣本場所,醫院是在負壓病房進行,但亞博館沒有相關設施,故利用室外自然空氣流通處理,經計算自然通風是否足夠,把5號場館閘口打開,令室內空調接連室外通風,達至最佳平衡。
港島西醫院聯網感染控制組高級護理主任黃淑貞形容,計劃是「將大球場變成醫院」,她觀察到市民一些不經意的習慣或會造成播毒風險,故在佈置上花盡心思。她舉例,中央指揮中心與病人區域起初只以一個鐵馬分隔,但當人員進行工作交流時,會習慣靠着鐵馬,故最終以兩個鐵馬相隔3呎至4呎分隔兩個區域;另外,受檢測者到診症枱時,會很自然地把身體靠前向着醫生說話,故決定放置兩張枱,增加相隔距離,減少交叉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