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新鴻基產品開發及零售研究部
縱使歐洲新冠肺炎疫情暫已見頂,但疫情疊加歐盟自身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無疑令本已疲弱的歐洲經濟雪上加霜。本欄今期會重點探討歐洲經濟及投資前景。
受疫情打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上月公佈最新一份展望報告,大幅下調今年歐元區經濟增長預測至負7.5%。德國作為區內經濟火車頭的GDP增長率將降至負7%,英國則為負6.5%。以今年總體增長預計,歐洲將是全球各大經濟體中最差,而這一自由落體式的降幅,亦是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未曾出現。另一方面,區內企業及就業市場亦因而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其中,4 月歐元區製造業 PMI 由 3 月的 44.5 暴跌至 33.4,較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更低(下圖),預期在經濟持續停頓的情況下,4 月當地失業率將進一步抽升。
疫情打擊歐盟基礎
另一方面,雖然歐盟準備透過增加條件信貸額度(ECCL),及規模高達2萬億歐元的疫情後復甦計劃,以扶持國內醫療衛生、中小企業及就業市場,但歐盟內部就資金籌募及分配卻出現巨大分歧。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南部國家提出通過歐洲穩定機制(ESM)發行新冠債券(Corona-Bonds)應付疫情和支持區內經濟。但德國、荷蘭、芬蘭與奧地利等財政穩健的國家,由於憂慮在攤分債務時須支付比目前更高的利率,以支撐區內財政不穩的成員國,故表明拒絕。如今歐盟成員國支持「新冠債券」與否,既要考慮自身經濟和歐盟法律,亦涉及如何繼續維持歐盟團結的政治考量。若分化持續,歐盟自身穩定性難免受到衝擊。
英歐貿談未有進展
至於英國,縱使當地成功在1月底離開歐盟,但脫歐引發的亂局還未完結。英國和歐盟的關係現正處於過渡期,並於今年底完結。惟新冠肺炎疫情已嚴重影響彼此的關稅談判進程。由於英歐現時工作重心均轉移至控制疫情,市場擔心雙方無法趕及於脫歐過渡期完結前,就雙邊貿易及英國進入歐盟單一巿場議題達成共識。若英國首相約翰遜仍堅持不延長過渡期,最後英國可能再陷入「無協議脫歐」狀態,勢必對當地後脫歐經濟及貿易前景造成深遠影響。
歐股基金宜減磅
現時歐洲股市走勢較環球股市更為疲弱。依據歐元區前50大藍籌股編制而成的道瓊斯歐盟50指數(EURO STOXX 50)年初至今急跌逾26%,跌幅較環球股市(MSCI世界指數)高出超過一成。光大新鴻基預期,上述因素仍會困擾歐股一段時間。此外,由於封城措施已衝擊歐盟其中一大原則:人員自由流動,相關政治顧忌驅使成員國傾向盡快放鬆相關限制。但部分國家,如法國及西班牙的確診人數仍與日俱增,若不幸在解封後發生第二波疫情感染,定會對歐洲經濟再造成嚴重打擊。若投資者持有較多歐洲資產,或需考慮適度減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