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聚焦兩會 > 正文

盧寵茂:公衛政策一體化 灣區融合必答題

2020-05-26
■盧寵茂希望疫情的發生能成為大灣區公共衛生一體化的催化劑。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若溪 攝■盧寵茂希望疫情的發生能成為大灣區公共衛生一體化的催化劑。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若溪 攝

防疫影響跨境生活 「交通搞好」遠遠不夠

時隔17年後,新冠肺炎的肆虐再次為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制帶來挑戰。在深港兩地聯防聯控的抗疫過程中,雖有成效但亦暴露出一些公共衛生方面的不足。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提到,希望疫情的發生能成為大灣區公共衛生政策一體化的催化劑,促進灣區健康共建共享。盧寵茂認為,「一國兩制」在公共衛生領域的標準不應因社會制度不同而造成很大差別,反而更要強調有一個一體化的政策。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若溪 深圳報道

在此次疫情中,作為深圳市疑似患者定點收治醫院以及全市外籍人員就醫及健康管理的定點醫院,港大深圳醫院積極主動發揮深港合作交流平台的優勢,在多個方面探索創新。2月8日以來,為解決居住在粵港澳大灣區、長期往來深港的跨境居民就醫難題,醫院及時推出積極措施,為原本需要跨境回港就醫的腫瘤患者、慢病長者及部分定期檢查的孕婦等,提供有效的醫療幫助。

加大醫療融合 公衛服務一體

「疫情暴露了一些以前沒有真正想到的問題。」盧寵茂表示,之前很多人覺得,大灣區的醫療融合很簡單,只要把交通搞好,讓深港兩地的人去到自己想去的醫院,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是疫情告訴社會大眾,一旦關口因疫情而關閉,跨境醫療出現很大阻力,這種「兩地跑」的安排對於病人來說是不理想的。同時,隔離政策的出台,也為很多在深養老和需要返港買藥的病人帶來不便。

2019年是粵港澳大灣區公共衛生及醫療合作最受矚目的一年,從中央到地方均出台了促進灣區大融合的政策法規。盧寵茂認為,「一國兩制」在公共衛生領域的標準不應因社會制度不同而造成很大差別,反而更要強調有一個一體化的政策,「因為大家在公共衛生方面的目標是一致的,更應強調『一國』,追求盡量的融合,尤其是優點的融合。」 因此,大灣區九個城市、兩個特別行政區在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領域不應只強調「兩制」,更要重視「一國」,做到公共衛生一體化、醫療服務同質化,才能真正讓大灣區成為一小時生活圈。

建立共享機制 強化協同效應

大灣區公共衛生一體化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科研技術、人才、物資、信息等五個核心要素。危機時刻,深港兩地發揮各自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所長,在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整體防控分別取得了積極成效。隨着深港經濟社會合作延伸,急需建立一個連接兩地的公共衛生協同管理。

「疫情期間,給我很深的感受是,香港和內地幾乎是各管各的『兩制』,關口政策是最直接的體現,兩邊對隔離、做核酸的要求和措施都不一樣,甚至有些香港的官員來問,深圳的政策是什麼?」盧寵茂直言,以1.1萬的香港跨境司機為例,他們運送了85%的供港物資,應該要全力確保暢通,「但據我了解,在深圳要求他們過關做核酸檢測後,香港並未有官員實地到過口岸一線去了解他們的訴求或困難。」

盧寵茂表示,儘管深港合作交流頻繁,但由於兩種制度的差異,影響和制約了創新要素資源組合。對於兩地疫情相關信息、跨境病案和救治情況,雙方有必要建立實時共享機制,包括跨境人員的線上申報和追蹤、檢驗檢疫信息管理等,建議把智慧監控和管理、大數據分析與利用常態化,以利於疫情研判與防控決策。

他強調,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的最終目標是要建設「健康灣區」,公共衛生安全體系完善是基礎性和關鍵性的環節。這次新冠疫情的發生,希望也成為深港醫療合作的催化劑,進一步促進大灣區衛生健康共建共享,希望兩地政府再洽商建立深港醫療服務、公共衛生和醫學影像檢查、應急救援等資源共享機制,加快跨境合作和醫療融合,使「健康灣區」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標籤。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