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聚焦兩會 > 正文

深效率+港質量 造福兩地患者

2020-05-26

新冠肺炎襲擊全球,在嚴謹準確的防疫措施下,中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領先全球,香港確診患者整體數量雖然不高,但佔比不低。「香港有很多地方都應向深圳學習,尤其是在提升醫療效率方面。」盧寵茂舉例稱,香港的境外隔離令有三天的空窗期,不少人趁此期間返港;5月初,香港出現了一宗社區感染案例,患者留下咽拭子樣本後離院,隔日才出檢測結果,沒有造成大爆發是幸運。

盧寵茂表示,疫情的發展讓他深刻地體會到,融合了香港醫療質量的優點和深圳醫療效率的優點,才能讓醫療體制變得更優秀。「醫院就希望把深圳的效率和香港的醫療技術質量融合起來,形成我們正在探索的模式。這是最理想的方式,也是希望達到的目標。」

「香港同事在深圳的重要理念是通過多方面和多層次的改進,確保患者在醫院能享受到香港的醫療質量。」盧寵茂認為,醫院就像一個很大的「實驗室」,通過摸索和實踐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用數據來檢驗這種創新的制度是否有效果,並希望通過這種實踐來影響整個制度體系。

提高檢測量助恢復通關

隨着疫情逐漸回穩,醫院防疫重心已由以往的診斷治療新冠患者,轉到了核酸篩查。「疫情常態化的處理成為醫院未來的工作重點。就像一場森林大火已經撲滅,現在要做的就是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會死灰復燃的地方,去防止第二波的爆發。」

盧寵茂表示,目前醫院重點加強提升核酸檢測能力,通過與不同部門合作,核酸檢測能力也從疫情剛開始時的日檢測量100多個,提升到最多一天能做到2,200個。「目標是在短時間內做到每日能做3,000個核酸檢測,幫助篩查的工作和跨境學生等人士的需要。」

深化科研合作優勢互補

「大灣區公共衛生一體化中的科研合作很重要,但受制於標本不能過關送到香港去,就只能把科研的技術帶到醫院來。」在此次疫情中,港大深圳醫院接診了深圳和全省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院士和團隊通過研究提出「無症狀者也可能感染」的重要提醒。目前醫院聯合香港大學科研團隊正加快疫苗、藥物和檢測試劑科研工作。

盧寵茂表示,中央「惠港16條」中提出包括以港大深圳醫院為試點,容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指定港資醫療機構,使用已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常用的醫療儀器等民生措施和放寬內地人類遺傳資源過境港澳的限制等,結合這次疫情防控工作來看,這項措施的提出對於促進大灣區醫療融合很有意義,希望政府盡快推動實施。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