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朱燁 兩會報道)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壓力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對此,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部長通道」表示,不能因為遇到困難就放鬆對環境監管和環境准入的要求,應更加注重精準治污、科學治污和依法治污。同時他提醒,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
「原則不能改,方向不能變,力度不能減,標準也不能放。」他表示,在疫情防控形勢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把精力用在精準上。比如更加注重精準治污、科學治污和依法治污,更加注重因時、因地、因事採取適宜的策略和方法。「我們歷來反對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搞齊步走,搞大撒網,搞千篇一律。」 他同時表示,亦應統籌考慮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把握好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節奏和力度。
要更注重幫扶地方工作
在今年疫情防控形勢下,黃潤秋表示,要更加注重對地方工作的指導和幫扶。從今年5月份開始,生態環境部已經陸續派出一些指導幫扶工作組,深入到市、縣、企業,幫助地方發現一些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解決當下老百姓關心的問題,提高地方的治理能力。
今年春節期間,北京連續出現兩次重污染天氣。對此,他解釋稱,大氣環境質量取決於「排放」和「容量」。「春節期間疊加疫情防控,交通出行、餐飲、建築工地等相關排放降低了,但冬季取暖以及維持生產的重化工業,並未降低排放。」
環境改善質變拐點未到
在此情況下,1月底至2月份,全社會污染物的排放降低量降低了30%。但是,出現重污染天氣的幾日,京津冀地區剛好遇到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大氣逆溫,即上面溫度比下面高,像鍋蓋一樣扣起來了。「綜合測算,那時的環境容量降低了50%,而污染物減排卻只有30%。」
「在類似京津冀這種排放比較高的地區,遇到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重污染天氣完全可能還會回來。」他說,「我們的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