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達智
Throwback一詞未能概括小書的含量,純粹作為時裝歷程回望回顧設計作品照片集,蓋不住書下歲月流金跌宕起伏得失寸心知。聚集資料編輯成書的時候到了,求證一些照片好些前時舊書出版時間,搜出一應書籍翻尋起來,不少30年前的短文竟然仍具閱讀趣味,對證上世紀末時裝、不單止香港也涉及國外至黃金的歲月。
毅然決定書名《Throwback》,小題「再見朋友衣服」。
《朋友衣服》(明窗1990年1月),在下首本散文結集,胸無大志純粹無心插柳以文字表達時裝之我見,託當年《明報周刊》創刊人兼總編輯雷坡先生、《信報》採主陳耀紅、《新晚報》副刊主任劉致新洪福,羅致為以上報刊撰稿,將一個初中之後,幾近十年求學並工作旅居海外,回歸後需捧着牛津英漢雙解詞典,逐字逐句不斷巡迴翻譯才勉強完稿的中英兩文兩邊不是人,拉扯而成專欄作者。
前《晴報》總編輯潘少權曾經透露:不斷有人投訴閣下文字表達方式,批評不是中文;我總是這樣回答:這是鄧達智風格,猶如他設計的原創時裝,未必一下子讓坊間明白,不重要,他的出現自有粉絲。
阿潘最近得出結論:閣下自學校自老師學習的中文頗有限,只好用自己的方式治理,與平常的正常頗具反差,久而久之自成一格......
治理時裝設計何嘗不一樣?
從未經歷正統美術教育,唸完大學再唸設計學院,跟年輕幾年剛剛離開高中具備正統美術根基的同學落筆完全相反,生存下去必須以反常,堅持自我的模式;唸書時如是,踏出社會謀生亦如是。
在下既明白又接受阿潘所說,猶如設計時裝,下筆龍飛鳳舞助手摸不着頭腦,製成後一概不理巿場能否接受。畢竟是個大學修讀經濟過來人,信奉生活至重要一則:經濟獨立不求人。知己知彼從來不以文字及原創設計謀生;顧問工作、企業形象、制服設計及製作成為Bread and Butter的基礎,扶持獨立創作思維的護身符;另加悉時適當投資,總算有瓦遮頭青淡魚蔬,生活總算過得滋味。
《Throwback》充滿懷舊色彩免不了,畢竟是個過了今天已成舊物的時裝世界過來人;只望不全以回望過去為中心,而是一名在設計行業浮過彼岸分子的心路歷程,但願你們讀來不覺時差,分享在下走過的路、犯過的錯、各式留痕,不覺過時仍可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