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份以來,記者在金華、寧波等地採訪時了解到,部分農民工因工廠訂單銳減而減工、停工。當地政府正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積極引導大家轉型升級、渡過難關。疫情之下,就業難、招工難這一老問題,已進一步顯現。
在寧波,當地服裝外貿企業申洲織造已連續7年包巴士接送工人,就為了新年後工人們能準時再回來上班。「一方面有的工廠苦於招不到人,一方面又有農民工找不到工作。」寧波人力資源部門一位相關負責人表示,隨着西部主要勞動力省份的大發展,近年來農民工回流已成明顯趨勢,很多農民工每年都有回到老家就不再回來的。而在本地,雖然每年實際提供崗位多於就業人數,但是很多工廠的一線工人主要依靠的還是外地打工者,本地雖然有技工學院培養出來的技工,但很多人在擇業時卻不願意到一線做工人。
外出農民工規模恢復九成
目前內地有2.9億名農民工,其中1.7億人外出務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4月末外出農民工規模已經恢復到往年的九成左右,但離正常水平仍然有距離。從高校畢業生來看,今年有874萬的高校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所以就業壓力確實比較大。疫情衝擊加大了就業壓力,據統計,2月份失業率明顯上升。但隨着復工復產加快,企業生產經營逐步恢復,消費需求逐漸回升,帶動就業崗位較快增加,3月份失業率出現下降,城鎮勞動參與率較2月份大幅提升。
近一個時期,中央和地方從財稅、社保、金融等多方面出台政策,幫助企業紓難解困、復工復產。目前中國就業規模低於上年同期,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1-4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354萬人,與上年同期相比,少增105萬人。4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比去年同期高出1%。
人社部確認16個新職業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從事外貿的農民工就業就需更加精準,當下有關部門正引導農民工由線下生產端向在線目前網紅經濟、直播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經濟新模式的發展,催生出了新業態、新職業、新崗位,給創業就業帶來新的機遇。中國人社部近期還確定了16個新職業,包括網約配送員、人工智能訓練師、健康照護師、呼吸治療師、在線學習服務師等;另一方面,當地政府也為農民工提供更多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以應對疫情穩定後可能出現的就業需求反彈。
接載外省工人 確保返崗
今年疫情發生以來,浙江率先狠抓復工復產企業用工保障,助力企業全面復工復產。目前,在浙江的省外勞動力已超過2,100萬人,總規模已恢復到去年水平。其中,僅該省人社部門通過包車、包機、專列「三包」方式接返外省籍員工就達97.54萬人。此外,為穩住返崗人員,浙江還實施了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政策,通過「免徵、減徵、緩繳」等組合拳切實減輕企業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