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最近網上有個熱點,某60多歲著名藝術家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段生活視頻後,被莫名其妙地送上了風口浪尖,原因是評論裏有一位年輕女網友洋洋灑灑留了一段言,中心思想──「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生娃」,而這條評論獲得了超過1萬個讚。
這位藝術家是出名的人間仙子,傳奇一生,為了藝術選擇不生孩子這件事,幾十年間連媒體自己都問煩了,她也解說過無數次,既不新也不爆。況且已經2020年,女權運動都搞了半個多世紀了,中國的社交媒體又是女權思想高漲的輿論場,「關你屁事」和「關我屁事」八字真言已經在很大範圍內獲得了認同,所以這留言基本算是「頂風作案」。
被罵是肯定的,大量網友火速到位,金句不斷,連帶各大明星名人都紛紛發聲力挺生育自由。表面上看是一場匡扶正義的正劇,但總覺得哪裏有些彆扭。
人和人之間的認知鴻溝確實比窮盡想像還要深,但會不會有些時候,引發爭議的初衷並不是因為真正的認知差異呢?本以為的正劇,又怎知不是一場鬧劇呢?
那位引發了巨大爭議的年輕女網友,其賬號是一家網店,平時賬號的主要內容是賣衣服。有媒體報道,事件發生後,僅一天時間,該賬號的視頻留言就從以往的2、3百條猛增到6千多條。而某音上,一夜之間冒出了13個同名賬號。在微博上,該網友只開放了近半年的帖子,帖子並不多,全部集中為此次事件和其他網友的對罵,以及自己店舖的信息。而就在事件差不多平息之時,該女網友忽然又發布了視頻,向藝術家道歉以及強硬回懟網友,再掀一輪熱度。
我們當然無法斷定她的本意,但之前有句網絡流行語叫「你品,你細品」,用這挺合適。不僅如此,如今當一場「有潛力」的罵戰出現,心思玲瓏者遠不止開炮者本人──比如那些推波助瀾的營銷號大V。這次以及此前的無數事件都證明,如果沒有他們的接力轉發甚至是派出專業段子手寫評論帶節奏,罵戰根本形成不了,更登不上熱搜。
那些挑起事端和因勢利導放大效應的人,如今有個專門的稱呼,叫「網絡引戰者」。他們的套路通常是鎖定一些「好發揮」的主題--比如女權、育兒、地域歧視等等,一旦有明星名人發言或者是有爭議性事件出現,他們就馬上湊過去拋出特別刺激、奇葩甚至反智的言論,目的就是「吸引火力」,俗稱撿罵,然後在對撕中獲利。而放大效應者緊隨其後,不斷尋找挑事者對罵製造連環效應,甚至一邊給挑事者點讚一邊用金句唾罵,目的只有一個──流量、流量。
無論是哪個環節上的網絡引戰者,他們其實都沒有真正的觀點,他們所有的言論並非出自思想,而是出自利益--網紅經濟下,有流量就有錢,管他是好流量還是壞流量,至於因此被裹挾的他人和被撕裂的公眾,關我屁事?
北京人有句不那麼文雅的老話:「見過撿錢的,沒見過撿罵的。」而如今,就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