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幾十年來,申紀蘭初心不變,奮鬥不止,為當地脫貧和建設作出巨大貢獻。但即使給家鄉帶來了難以計數的經濟收益,她不貪私利,依然保持着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高尚品格備受鄉親稱道。
不領工資 不要住房
從1952年第一次當選全國勞模到現在,申紀蘭就沒離開過山頭田間。新中國成立之初,她帶領西溝人民,修堤壩、建水庫、治灘塗,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並建成了500畝灘地,發展起300畝蘋果園,解決了全村人的溫飽。
從1973年到1983年,申紀蘭當了10年山西省婦聯主任。當上這個「廳官」的時候,她提出「六不」:不轉戶口、不定級別、不領工資、不要住房、不調工作關係、不脫離勞動。當時在省城太原,有機會分房子,她也拒絕了:「還是睡辦公室好,開會的時候摺疊床一收,辦公休息兩不誤。」十年間她每月只領取50元的補貼,沒給自己和子女辦過任何私事。
振興鄉村 脫貧致富
1984年冬天,從省婦聯主任卸任後,申紀蘭回到了西溝村,開始為西溝「找項目」,帶着幾名村幹部一路南下考察,之後辦起了平順縣第一個村辦企業。村民們回憶,改革開放40年,西溝村的變化翻天覆地,兩萬畝荒山披上綠裝,干石山變成了「花果山」,亂石灘變成了「米糧川」,關停村辦污染企業建起香菇大棚,引進光伏發電和服飾床品,發展紅色鄉村休閒旅遊......這些都是申紀蘭帶領鄉親們幹起來的。
西溝村主任王根考猶記得,村裏剛開始辦企業的時候,申紀蘭和「大隊」的人出去考察,捨不得花村裏的一分錢吃碗麵,幾個人硬生生在外跑了一天,回來才生火做飯。更令村民們印象深刻的是,申紀蘭雖然擔任一些村辦企業的董事長,企業的一些產品也打着申紀蘭的商標,但是申紀蘭既無股份,也不領工資,沒從村辦企業中拿一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