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英男是家中獨子,2009年參加高考時,他原本的理想是報考師範院校,日後成為一名老師教書育人。那時候,高考填報志願是在出分數前,通過估分填報志願。代英男在估分時,比實際成績少估了近40分,這讓他與師範類院校失之交臂。
班主任給他出主意,每年外省的農業大學在遼寧都有招生指標,但遼寧本地學生大多更願意報考本省院校,所以鼓勵他填報了湖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
農村出身的代英男,對學習農學本身是牴觸的,只是當時的無奈選擇。「那時候包括我自己和家人,心理都會有落差,感覺讀了這麼多書,轉一圈還是要當農民。」
解糧食問題 意義如育人
轉機出現在本科三年級的時候。那年正值湖南農業大學百年校慶,他被選為學生代表與袁隆平作交流。「記得袁老當時說,農業是一個國家的根本,但它也是一個相對緩慢的行業,需要願意花時間沉澱,需要有人去付出。他鼓勵我們農學生到田野中去,去田裏找真知。」代英男表示,這段話讓他一直銘記於心,從此堅定了學習農學的決心,「我想這就是偶像的力量吧」。
本科畢業後,代英男選擇繼續在湖南農業大學攻讀了碩士研究生,這一次,是他自願的抉擇,代英男說:「雖然是陰差陽錯學了農學專業,但我現在從未後悔過,能讓雜交水稻解決更多人的吃飯問題,它的意義和教書育人一樣偉大。」
長期駐海外 婚期未有期
畢業後,當他告訴家人決定留在湖南工作時,本以為會遭到父母的反對,但卻出乎意料地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和鼓勵。如今,而立之年的代英男,事業蒸蒸日上,婚姻大事仍沒着落,「從事農業工作,平時會比較不拘小節,加上一年中大半時間在巴基斯坦,有一份穩定的感情也比較困難。」代英男說,他形容自己是榆木疙瘩一塊,不太懂女孩兒的心思,去年剛分手的女朋友也嫌他「太直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