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這首《詩經·小雅·鹿鳴》中所彰顯的「樂以天下」的主題曾經被歷代文人所推崇,而其中的「簧」在我國先秦文獻中指的便是口弦琴。在多年的考古發掘中,考古工作者在石峁遺址皇城台發現不少於20件,距今4000年的骨製口弦琴,這也是目前世界範圍內年代最早的口簧實物。
據介紹,口弦琴是一種具有胚胎型意義的、最為原始的古樂器,素有人類音樂「活化石」的美譽,是中國古代頗具詩性的樂器之一。在古代,口弦琴最早被用於宗教祭祀,古人認為吹奏口弦琴,可以溝通人神天地。經過歷史的不斷演變,口弦琴亦逐漸成為一種世界性「樂器」。
石峁遺址出土的這批骨製口弦琴,均來自皇城台東護牆北段上部的「棄置堆積」內。這些骨製口弦琴製作規整,呈窄條狀,中間有細薄弦片,一般長約8至9厘米、寬逾1厘米,厚僅1至2毫米,初步統計不少於20件,與其共存的還有骨製管哨和陶製球哨。最新的測年數據顯示,這些口弦琴製作於距今約4000年前,這也是目前內地所見年代最早、數量最多的弦樂器。其考古背景明確、共存器物豐富、結構完整、特徵明確,是中國音樂史,乃至世界音樂史的重大發現。
據悉,現代口弦琴是中國最小的民族樂器,流行於我國蒙古族、羌族、回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滿族,以及雲南部分少數民族中。國外的愛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北歐拉普人、北海道阿依努人等也擅用此類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