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近日有兩宗新聞令人看後揪心。一宗是疑似母親殺兒案──家住公共屋h的13歲男童凌晨報案,稱同房長兄遭勒死。警方在現場拘捕死者的46歲母親,她雙手受傷,疑似企圖自殺。初步調查懷疑她因為長期照顧3個孩子,尤其是有智障的21歲長子,不堪精神負荷而起殺機。
另一宗是擾攘多時的少女學生陳彥霖去年被發現赤裸在海中遇溺身亡的死因研訊終於結束。由於屍體腐爛而無法確定真正死因,而要裁定死於「非法被殺」或者「自殺」,須達至毫無合理疑點,惟此案各方證供均未達標,法庭判定「死因存疑」而結案。
在外地,一個母親照顧3個孩子的情況並不罕見,說不上很大負擔,因為孩子之間互相玩耍,也會互相照顧,令母親有喘息機會。只是,本案被殺的是智障兒,家庭環境欠佳,似乎注定母親要背負一輩子重擔,如果得不到社會的鼓勵和支持,尤其是家人的協助,久而久之,形成經濟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又看不到希望。思想難免走向偏頗。
同樣道理。因為母親早孕而來的陳彥霖,家庭破碎,自小跟外公生活,缺乏正常的父母關愛,有被雙親乃至社會遺棄的感覺,思想同樣會走向偏頗而影響情緒。從過去一年各方披露的資料顯示,陳女生前個性反叛,多次出入女童院並企圖自殺。所以,當她被發現浮屍海上時,警方初步斷定為自殺的推論似合乎邏輯。
然而,由於她才15歲,樣子甜美,惹人憐愛,曾參與所謂「反修例風波」,她的死顯然被政治化了,在社交網站成為話題,在有心人的操縱下,更升格為「政治謀殺」遇難者。結果,圍繞茖銦u死因」議論不休,乃至其母受訪中表示接受女兒自殺的事實、希望平復心情時,也被人指罵。更有無聊區議員提議建「陳彥霖紀念公園」云云......把一位不幸少女的死亡當政治籌碼。
這兩宗案件看來風馬牛不相及,卻都是社會分配不公、欠缺人文關懷環境下的悲劇。如果前者因長期照顧孩子而承受的身心壓力得到及時紓解並協助,母親不會作出勒死親兒這樣殘忍的事;而少女的情緒乃至精神問題如果得到有心人正面疏導和開解,她也會慢慢恢復對人生的信心。不至於因為孤單無助而胡思亂想,最終「走向」絕路。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社會需要的是反思和凝聚共識,共同思考如何改善未來的社福服務,避免或減少同樣慘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