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百家廊】姓名的避諱與更改

2020-09-22

吳 蕾

近日,我的朋友苟卓遇到一件煩心事:他正在讀小學一年級的女兒苟禮,一天放學後,哭喪蚆y對他說:「爸爸,咱們改姓吧,我不想姓苟了。」一問才知道,因為姓『苟』,一些同學都喊她「小狗」,還有的叫她「狗不理包子」,讓她感到很沒面子,於是要求改姓。這位朋友聽了女兒的訴求感到很為難,姓氏怎麼能隨便改呢?可又不知如何說服女兒,於是找我商量。我一聽就告訴他:「你女兒的要求很合理,你完全可以把姓改過來!」朋友聽了大吃一驚,於是我把苟姓的演變以及歷史上姓名的避諱,詳細地講給他聽......

幾年前,河南省登封市就出過一件改姓的事:該市唐莊鄉張村村民宋秋麗,從派出所領到了新的戶口簿和居民身份證。在新的戶口簿和居民身份證上,她丈夫的姓由「苟」改成了「敬」。這一改非同小可,卻使「千年委屈一朝雪」,揭開了一個「苟姓人家原姓敬」的千古之秘。原來,在五代以前,姓「苟」的人本姓「敬」。五代後晉皇帝石敬塘統治時期,朝內有個大臣姓敬,犯了這位石皇帝的名諱;再加上這大臣得罪了皇帝的近臣,於是石敬塘便下令讓他改姓「苟」,否則殺無赦。為免遭殺身之禍,這位敬姓大臣及其家人從此便被迫改姓「苟」。這樣代代相傳,一直延續至今。

其實,像「苟」姓這樣的遭遇,在封建社會並不鮮見。在長達數千年的封建社會堙A皇帝、聖人、長官及尊者的名字,是不能隨意叫和寫的,平時用到與這類人物名字相同的字,必須避開或改寫,這就是所謂「避諱」。這一法規,在封建社會要求極為嚴格,一般臣民必須遵守。一旦犯諱,便會大禍臨頭。避諱大體分為兩類,即國諱和家諱。避統治者之名叫國諱,也稱公諱。避自己祖先和尊長之名叫家諱,也稱私諱。

避諱制度起源於周代。當時的統治者一方面為了自身「安全」,不讓人隨便詛咒傷害自己,尤其是對自己施行巫術;另一方面為突出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表示自己神聖不可侵犯,便強迫臣民避用他們的名字。這便是國諱的開始。

到了秦代,隨茪丰▲剪v的建立,避諱法規也初步確立。秦始皇姓嬴名政,為避「政」字,便改「正月」為「端月」;秦始皇的父親名楚,便改「楚」為「荊」。西漢中期以後,避諱制度進一步確立。為避皇帝名諱,犯諱者必須改姓換名。例如漢明帝名劉莊,為避「莊」諱,在漢代凡姓「莊」的一律改姓「嚴」;當時還一度將已死去數百年的莊子改稱「嚴子」。直到漢朝覆亡後的魏晉時代,「嚴」姓才恢復為「莊」姓。

到了晉代,避諱制度更加嚴厲,在許多方面都有嚴格規定,如「授官與本名同宜改」、「山川與廟諱同應改」等等。甚至皇后的名字也在避諱之列。如簡文帝鄭太后名阿春,當時凡有「春」字的地名都以「陽」字代替,富春改為「富陽」,宜春改為「宜陽」。晉代人還特別重視家諱,別人言談中若涉及自己父親、祖父的名字就得趕快哭泣,以表示對父、祖的孝心。《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則記載:東晉桓玄初任洗馬時,有一個叫王忱的人來看望他,他便設宴招待。王忱因剛服用過五石散,不能吃冷食,便頻呼取溫酒來。而桓玄的父親名溫,他一聽到「溫酒」犯了父諱,便大哭不止,一直哭到不能出聲。

至唐朝,避諱成為政府頒布的法律, 不少人因不慎觸諱丟官去職,斷送仕途。著名詩人李賀的父親名晉肅,由於「晉」與「進」同音,按當時規定李賀就不能中進士。雖然有韓愈幫忙,專門寫了《諱辯》為之辯白,但李賀最終沒能參加進士科考試。再如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凡稱「世」的一律改為「代」。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句「漢家李將軍,三代將門子」,就是將原來的「三世」改為「三代」的。宋朝的避諱制度比唐朝更進了一步。在宋代,廟諱就達到50個字。科舉考試中,舉子「舉場試卷,小涉疑似,輒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失去中榜機會。宋孝宗時,應避諱的文字達到278個,文人士子遣詞造句如履薄冰,舉步維艱。至於因避諱不敢做某事、擔任某官的,更是常有。宋司馬光被遣出使遼國,但因遼主名耶律德光,司馬光只好以「同名難避」為由辭退了這一差使。

與以上朝代相比,清代的避諱制度最為嚴苛。清朝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入關之初,避諱制度並不嚴格。如順治皇帝本名愛新覺羅.福臨,按諱法本應避「福臨」二字。可是當時順治皇帝下詔,宣布凡遇自己的名字「福臨」二字,可不用避諱,不可因他一人而使天下人無福。可是到了乾隆時期,避諱制度變得空前嚴厲,甚至達到登峰造極不顧祖訓的程度。當時不但皇帝的名字要避諱,連胡、夷、虜、狄等字都在避諱之列,違者常常引來殺身之禍。如乾隆四十二年,江西舉子王錫侯在一本叫《字貫》的書中觸犯了康熙玄燁、雍正胤禛和乾隆弘曆的名諱,使得乾隆龍顏大怒,認為「大逆不法」、「罪不容誅」,竟因此將其滿門抄斬,並殺害了許多無辜之人,令天下士子心驚膽戰。

到了慈禧太后時代,避諱變得更加離奇荒唐。儘管慈禧是她的封號,而非其名,但她卻不讓大臣和百姓的名字帶「禧」字,凡帶「禧」字的名字統統要改名。慈禧喜歡聽戲,戲班堛漱H知道慈禧諱言「禧」字,因此凡帶「禧」字的戲一律改名--《紅鸞禧》改為《秀才討飯》,《喜崇台》改為《登台笑客》......這種自作聰明的避諱,除了彰顯愚昧,只能徒留笑柄。避諱制度在中國存在了3,000多年,直到辛亥革命後才逐漸廢除。不過,有些家諱,一直沿用至今。比如,不直呼父輩的名字,不用父輩名字用過的字起名等,這些都已成為表示尊敬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及語言等,都不會造成危害。

聽了我的介紹,朋友腦洞大開,高興地說:「太好了!我明天就到派出所改姓去,恢復我的本姓『敬』。這樣,我女兒的名字苟禮也就改為『敬禮』了--向偉大的祖國敬禮,向教書育人的老師敬禮,也向共同成長的同學敬禮!」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