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本港疫情反覆,冬季或將出現更大一波高峰。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在網誌中指出,「一放鬆就反彈,一反彈就收緊的惡性循環並不理想」,長此下去真正的經濟復甦無從談起。他認為,本港需要建立一套可迅速處理突然出現群組爆發的應變機制,包括提供大規模且徹底的病毒檢測,以及風險辨識標籤,例如推行健康碼讓確定沒感染的市民能保持日常出行的便捷,香港經濟才有望顯著改善。
陳茂波昨日發表題為「揮之不去的疫情」的司長隨筆,指經過大半年的抗疫,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甚至更嚴厲的居家避疫,以及透過檢測找出感染者等,雖有助緩減病毒傳播,卻不足以中斷社區的隱形傳播鏈,即使新增個案偶有回落,卻難以斷尾。他指,內地透過大規模、指定範圍的全民檢測,找出有病徵或無病徵的感染者,能有效截斷傳播鏈。惟這類檢測不容易執行,且需要多輪覆檢令結果更細緻準確,需要時間、決心、執行力和民眾的配合。
他又指,為達到「有效防疫」及「保住經濟」目標,內地推出健康碼,透過一套風險評估及識別機制,讓確定沒感染的人士在安全圈內出行及生活,亦即創造有效防疫的空間,讓曾做檢測確定沒感染的組群,能最大程度恢復生活出行與經濟活動。
內地經驗助建機制
陳茂波認為,內地的經驗正好反映,透過大規模的全面檢測,配合遇上小型爆發時的迅速圍堵策略,加上根據檢測結果的綜合風險識別標籤,便能在風險相對可控的最短時間內,創造讓市民安全出行與生活,以及企業正常營運的最大空間。他續指,早前香港有超過170萬名市民參與普及社區檢測計劃,提供了一次寶貴的經驗,從登記、採樣、實驗室檢測以至結果通知等,整個流程的演練有助政府建構適合本港情況的應變機制。
他指,由於內地疫情管控已見成效,經濟也已大致重拾動力,如果本港也能有效管控自身本地疫情,便有望恢復與內地及其他地區的人員及經貿往返,本地的經濟便可望有顯著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