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大利之所以能讓人如癡如醉,其文化和歷史的底蘊以及藝術作品都足以使人花一生的時間探索和着迷,尤其是雕塑,它不僅僅紀念一個人或者一件歷史事件,更是探尋一個時代脈絡的載體。而意大利藝術家Elisa Sighicelli就以實驗性的攝影技術,給意大利標誌性的建築、設計和雕塑賦予新生命和不一樣的意義。■文、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陳苡楠 (部分照片由主辦單位提供)
將標誌性的實體物件,從攝影中轉化為不同物料來呈現,嶄新的藝術形式不僅將意大利的氛圍和文化保留下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觀感體驗。今年雖有疫情限制,但在意大利領事館文化處的積極促成下,Rossi & Rossi畫廊依舊為香港市民帶來意大利藝術家Elisa Sighicelli在亞洲的首個個展《石敘》(Stone Talk),這位在意大利都靈出生的女性藝術家,後來移居到不同國家的Sighicelli多以實驗性攝影的手法,呈現事物之間的交替。
古典和當代交織
在本次的展覽中,展品就聚焦意大利歷史悠久的美術館建築以及其館藏藝術作品中精美卻經常被忽略的細節,通過攝影、再挑選多種質地各異的物料,將攝影作品覆蓋其上,借此去分析實景再現的可能性,並展現出圖像內容和成像的材質混為一體的效果。一直都着重照片影像的物質存在感的Sighicelli,盼藉此探討物料的使用如何影響觀賞者觀看的方式和看事物的角度。「對於將圖像轉化到一種新的物料和呈現方式,我非常感興趣。」Sighicelli表示經過實驗性攝影拍出建築或者雕塑的局部以後,在選擇物料的過程中,往往會讓她反思作品的主題和想要帶出的信息。
其中,Sighicelli構思將攝影圖像打印在大理石上,就自然讓人想起了古時候的雕塑。「古羅馬藝術和古希臘的歷史故事總是使我着迷,因為它們經過千年以後還是能跟現代的社會相呼應。」Sighicelli認為即使遠古時代的事跡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但是它們對於人類身體美感的欣賞,至今還能夠引起共鳴,所以她特別喜歡拍攝其雕塑的細節。
Sighicelli認為在選擇細節和拍攝目標和對象的時候,彷彿在重新詮釋古羅馬作品走到當代的變化,過程讓她感到享受。「我會選擇一些開闊我想像的物件,並展開信息投射的空間。」在創作過程中,Sighicelli無疑會將攝影對象原來的身份帶走,而觀賞者則能夠拋開固有的認知,重新定位眼前的事物。
摒棄物件固有身份
其中一系列以大理石作為主要物料的作品,例如:《Untitled (6885)》和《Untitled (6891)》等創作,Sighicelli憶述,當時她在意大利拿坡里的一家考古博物館,其中名為「Centrale Montemartini」的藏品裏面選擇了一個石棺作為探討的延伸。Sighicelli當時就抽取其局部和一些細節拍攝,當中呈現豎條的幾何圖紋看起來附有立體感,與大理石的質感非常匹配,於是Sighicelli就將它印刷於大理石上。在創作完成以後,作品在大理石上立體呈現凹凸、粗糙的條紋,與實物本身有極高的像真度,讓觀賞者幾乎難以辨認真偽。
「那張照片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圖像的轉化,將它打印在已選好的物料--大理石上,它已經在不經意間與物料融合成一體,成為一塊大理石。」Sighicelli分享到當她將照片印刷於不同的物料的時候,其立體的視覺、凹凸不平的質感突出了它實體的存在,因此,很多時候Sighicelli的作品大多都會在將二維和三維之間的距離縮小。「每一個攝影作品都印在獨特的物料上,能夠開展圖像和載體之間的對話,擦出不一樣的火花。」Sighicelli說。
被問到在創作中遇上的困難,Sighicelli提到自己在本次的展覽中,使用了緞、石膏板和大理石等作為主要物料,而在大理石的運用上就給她帶來了相當的挑戰性。由於大理石本身有一定的重量,Sighicelli表示調色方面一點都不容易。據Sighicelli的描述,當她嘗試將照片轉化到大理石的時候,她往往會察覺到照片中的景物只會浮於物料的表面,沒有真正融合到大理石當中。因此,Sighicelli在尋找合適的視覺觀感上,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將同一張照片多次打印在大理石上,才慢慢找到正確的色調。即使物件經歷了創作過程帶來的「變遷」,雕塑的局部也恍似成了一塊碎片,失去了原來的形象和意義,但Sighicelli認為當它被打印再融入新的物料的時候,它就成了新的物件,有了屬於它新的生命和意義。
「我創作的作品是在呈現我對整個世界的感知。」Sighicelli表示藝術沒有改變她對世界的看法,反之,藝術是一個讓她抒發自己的看法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