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在成長中接收世界的信息,大部分時候都離不開閱讀。可是,傳統的閱讀方式對於視障的孩子來說似乎遙不可及。縱使點字能幫助他們打開知識的寶庫,卻未能如圖像一般生動地給孩子呈現書中的角色與情境。而香港就有機構特意為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孩子,設計出一系列的書籍,來給他們好好爭取同等的閱讀權利。■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苡楠 (部分照片由主辦單位提供)
一直致力於推動親子閱讀、帶領繪本文化的綠腳丫親子讀書會,近日就應沙田新城市廣場的「New Town Kidz Academy」邀請,攜手打造香港首個共融童書角。有別於一般的圖書角,共融童書角帶來了不少平日較為罕見,並由點字印刷、3D打印、特別視覺效果的圖畫等製作而成的兒童書籍,特意給視障、智障、SEN等孩子,打開另類閱讀體驗的一片天地。其中,綠腳丫親子讀書會更推出其首本「3D閱讀輔助板」,以3D打印的技術將書籍中二維的圖畫立體化,讓視障的孩子通過觸感來「讀」故事書,享受閱讀的樂趣。「繪本值錢的地方是圖像。視障的孩子可以用點字閱讀,但讀不到圖,所以我們就從簡單凹凸線條開始構思製作。」綠腳丫親子讀書會負責人柯佳列(Kenny)憶述。
注入同理心 體貼孩子需要
柯佳列過去至今的生活一直離不開教育、兒童工作,也舉辦過不少親子活動,過程中他關注到香港至少有百分之十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但卻未被好好正視,很少有學校或者機構給他們提供適當的教育方法。直到一兩年前他收到很多相關領域的書籍,這些書相當有心思,亦給他傳遞不少有關需要特殊教育孩子的知識,讓他很受啟發。柯佳列於是決定糅合閱讀以及科技,為這些孩子創作出更合適、更貼心的共融繪本。「在外地的圖書館就能借到共融繪本,我在想,香港是否應該也有這個嘗試呢?」於是,柯佳列就和楊家崎合作,給視障的孩子打造出首個「3D閱讀輔助板」,讓孩子能夠利用觸感去閱讀書中內容。楊家崎本身有讀寫障礙,認字、寫字都是他從小到大的弱項,但對於圖像的表達則相對較強。「印象最深刻的是以前考中文閱讀理解,要花很多時間才明白裏面的內容,甚至會將其意思誤解,讓我非常困擾。」相反,楊家崎對圖像的書籍更感興趣。因此,作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過來人」,楊家崎相信自己可以為製作注入更多同理心。
柯佳列和楊家崎就從簡單但圖像語言很強、文字無法交代的書籍開始,嘗試以3D打印的技術製作浮雕,列印成一個板塊,給健視的孩子和視障的孩子觸摸已經完成的「3D閱讀輔助板」,測試看他們能不能猜到當中的動物角色,再慢慢找出問題,從設計、技術、大小、形狀等方面作出不同的調整。楊家崎分享到他們並沒有按一比一的比例去製作,但按孩子四到六隻手指的大小去做,因為合適大小的浮雕才能在孩子的腦海成形,最重要的是讓他們能一次過摸到整個浮雕圖像,還切忌不能讓孩子感到扎手。除此以外,技術性的問題也給他們增添了一定的難度。「兩種不同的打印機打印出來都會有不同的效果,手感和格式上也不一樣。」有些3D打印機需要檔案轉換,楊家崎提到在轉換的過程中會有機會走位,一般需要五個小時打印一張浮雕,需要經歷幾次的重試與修改。「是否合適、讓孩子摸到需要一直去嘗試。」柯佳列認為這些經歷都有助日後幫助不同需要的孩子。
教育方法應靈活變通
被問到閱讀文字與閱讀圖像是否會讓孩子對內容的認知有所偏差,柯佳列就強調閱讀是有生機的事。「無論圖像還是文字的閱讀,每個人都很受到閱讀之外的經歷所影響。我們閱讀同樣的文字,但每個人所感受到的意境卻不一樣。」「3D閱讀輔助板」作為一個輔助視障孩子閱讀的工具,柯佳列覺得它跟所有閱讀方式無異,它給每個人產生的讀後感可以因為個人經驗而截然不同,所以他更在乎的是是否在過程中照顧到不同學習需要的孩子。此外,柯佳列提到社會的確提倡和鼓勵孩子多閱讀,但往往容易忽略孩子在閱讀時候遇到的障礙和感受。「社會對我的誤解是一定會有的,過去經常被大人強迫我們去改變,讓我們變成和他們相同的模樣。」楊家崎憶述過去在學校的經歷時說道。柯佳列認為問題在於大人沒有用正確的方法,給孩子找到合適的學習途徑,容易埋沒他們本身的天賦。因此,他盼通過「3D閱讀輔助板」以及其他共融繪本的製作,能得到社會更多的關注、召集更多力量幫助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成長。「每個人都獨一無二,應該互相欣賞,才能讓世界減少紛爭。」柯佳列說。
「政府將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放在一般的學校就叫做共融,我並不同意。」柯佳列認為要真正幫助孩子,首先政府要在政策上有所反思,老師的培訓也相當重要,因為學校一班裏面同學有很多,老師本身就需要足夠的支持和知識。另外,他亦鼓勵大學和政府或能攜手認真去做有關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的研究,除了學生的數字和分布以外,他認為孩子貼身的需要也應該受到重視,例如:哪種字體對於讀寫障礙的孩子更容易看清楚,考慮他們是否應該跟着傳統的方式默書、考試等。「小眾的書籍在香港沒有太大的市場,而市場不大、但非常迫切的東西就要交給政府去做,很多東西不應該再拖下去。」雖然綠腳丫親子讀書會有不少義工既願意提供資源,也願意身體力行去支持柯佳列手上的不同項目,但是他認為民間的力量遠遠不及政府和大學的規模,能有廣闊的觸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