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夏
近日,一位文友向我訴苦:他的一部文學作品參加了一項文藝大獎評選,初評順利通過,終評卻被拉了下來。而拉下來的原因,竟讓人匪夷所思,難以理解。為此他耿耿於懷,感到憤懣不平,又氣又惱,但又無處發洩,於是終日愁緒滿懷,鬱鬱寡歡,身體和工作都受到影響。他還向我撂下一句狠話︰從此再也不寫這些無用的東西了!
聽完這位文友的傾訴,我除了安慰他幾句外,也作了深入思考,想了很多問題......類似這位文友的遭遇,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如高考落榜、晉職受挫、生意失利、親友病故......這些意外的挫折或不幸,都無法避免,誰也可能遇上。如果不能正視現實,正確對待,便會產生痛苦、沮喪、絕望等負面情緒,形成強大的心理壓力,傷害自己的身心,影響生活和工作,甚至造成嚴重後果。
筆者這樣說,並非危言聳聽。縱觀古今中外,因遭遇不幸挫折而被毀掉的,大有人在。遠的如三國時,曹操的兩員愛將許褚和趙戩,都跟曹操有着深厚的感情。曹操死後,他倆悲痛萬分,難以自抑,終因傷心過度而死。近的如即將走上大學殿堂的山東臨沂女生徐玉玉,在被騙子騙走9,900元學費後,悲憤不已,深陷痛苦絕望之中,在跟父親報警的路上倒地不治身亡。而英國人邁克爾.麥卡利斯更為離奇。他養的一隻寵物貓因患中風死在他的懷中,他為此痛不欲生,在與死貓共眠了3天後,又自殺身亡。以上這些人都因遭遇不幸後難以接受這一殘酷現實,深陷悲痛絕望之中不能自拔,最終丟了性命。這些沉痛的教訓,值得人們深長思之。
那麼如何對待驟然降臨的不幸遭遇呢?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冷靜頭腦,想得遠一些,看得輕一些,理智地理解它們,坦然接受它們,早些放下它們。正如當代世界著名企業家比爾.蓋茨所言:「許多殘酷的事實,我們是無法逃避和無所選取的,抗拒不但可能毀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也許會使自己精神受到嚴重的打擊。因此,人在無法改變不公和不幸的厄運時,要學會理解它、適應它。」 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說得更為形象︰「讓我們學着像樹木一樣順其自然,應對風暴、黑夜、飢餓、意外等挫折。」這種「順其自然」,既不是逆來順受,也不是不思進取,而是一種應對不可避免的殘酷事實的明智態度。有了這種態度,才能及時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和傷害。在這方面,歷史上也有不少明智之人。如《禪悟》一書中有個「墮甑不顧」的故事,就頗值得玩味:有個人背着一罈子酒走在街上。酒香四溢,引得不少人圍上來觀看,連聲讚歎好酒。突然,這人背上的繩子斷了,酒罈掉在地上摔碎了,酒撒了一地。圍觀的人大呼可惜,有的人甚至趴到地上喝起了殘酒。可是這個背酒罈的人卻若無其事,自始至終都沒回頭看一眼,繼續向前趕路。有人追過來問:「你的酒罈摔碎了,你怎麼不回頭看看啊?」這人邊走邊說:「既然已經摔碎了,又何必再回頭看呢!回頭看酒罈也不能恢復原狀呀!」
這位背酒罈人的曠達態度,確實值得稱道。正因為他能現實地權衡利害得失,懂得追悔有害無益,所以能坦然接受它,不再受其束縛,繼續昂首走路,去做好該做的事情。或許摔碎一個酒罈算不了什麼大事,「墮甑不顧」也比較容易接受。然而有的人遭遇再大的不幸,仍能坦然自適,勇敢面對,因而也更為人們所敬仰。古代有一個叫東門吳的人,就是這樣的楷模。《戰國策.秦策三》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春秋時,魏國人東門吳很愛自己的兒子。後來他的兒子死了,他卻不憂傷難過。別人看不下去,責問他:「你只有這一個愛子,天下也不會再有第二個了。現在他死了,你卻不憂傷難過,這太沒道理了吧!」東門吳回答道:「不錯!在兒子沒有死時,我是很愛他。但是在他沒有生時,我本是沒有兒子的,我那時並不憂傷。現在他死了,就和他沒有生時是一樣的,又何必為此憂傷呢?」
你看這東門吳的胸襟是多麼寬闊,目光是何等遠大!他能將過去和現在、因果和禍福放在一起,通盤考慮,從中悟出不再憂傷的道理,坦然接受喪子的殘酷現實,從而抵禦住更大的痛苦與不幸。這種通達明智的人生態度,不但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因此而受到的傷害,也能更好地優化自己的人生之路,實在值得大加弘揚。
能坦然接受不能改變的現實,這是一種人生智慧;而能藉以激勵自己,發奮圖強,進一步開拓創新,則是一種更為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方面,也有不少光輝典型,大發明家愛迪生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一場大火燒毀了愛迪生的研製工廠,近百萬美元的設備化為烏有。許多人都擔心愛迪生受不了這樣的打擊,會從此一蹶不振。然而第二天早晨,這位年已67歲的發明家趕到火災現場,卻沒有因此而怨天尤人、悲觀失望,而是樂觀地對大家說:「感謝大火沒有把我燒毀,卻把以前的錯誤全部燒光!從今天開始,我們重新出發!」
英國大戲劇家莎士比亞說過︰「聰明的人永不會坐在自己的失去上悲傷,他會高興地去尋找治癒創傷的辦法。」愛迪生就是這樣的聰明人,他為廣大遭遇失敗或不幸的人,樹立了光輝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