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電子設備與遊戲如此吸引的當下,小朋友對閱讀失去興趣似乎變得尋常。但是,能否在幼年這一關鍵時期培養好閱讀習慣,又幾乎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今屆香港圖書館節,「夢想閱讀計劃」召集人林曉鋒博士帶來了一套由他創作的以香港18區景點為背景的個性化兒童繪本,希望可以利用科技手段令小朋友們懷着代入感沉浸於故事中,「走」進熟悉的社區生活環境,引發他們閱讀的興趣。
今年的香港圖書館節以「閱讀四重奏」為主題,跨界聯合藝術、多媒體、虛擬科技及文藝活動,在這特殊時期以線上線下的虛實交匯,創造多重閱讀世界。林曉鋒選擇在各地公共圖書館以小型分享會的形式,與小讀者共讀關於本區的繪本,增廣見聞的同時,也喚起小朋友們對於香港這個家的好奇與感情。
讓孩童成為故事主角
「一直以來我們讀書,都是讀別人的故事,我們自己是無法成為故事主角的。所以我想透過自己的科技本行,讓讀者小朋友成為故事的主角。」林曉鋒自己有一對兒女,他觀察到小朋友們聽故事總喜歡結合角色扮演的遊戲,將自己想像成故事中角色便會着迷。於是他開發出一套電腦程式,通過網站可以自定書籍中每個角色的姓名,揀選外貌和自己相像的卡通公仔,再通過數碼印冊印製,便可以得到一本以小讀者自己為主角的個性化圖書。「這樣小朋友便會覺得『這是我的故事,我生活的地方,我的老師和朋友』,就會徹底投入故事情節中,閱讀的樂趣就大大提升。」
近幾年來繪本在孩童書籍中成為主導,林曉鋒認為在繪本閱讀階段,培養小朋友主動閱讀的動機與對於書籍的歸屬感最為重要,這兩者將會成為重要的推動力,延續到將來他們識字量達到可以閱讀純文字書籍的程度之時。林曉鋒表示自己做個性化繪本的初衷,就是為了搭建一個更好的橋樑,「小朋友不喜歡讀書,再多書籍對他們來說都是沒意思,只有從一開始就形成動機和歸屬,長大後才會保持閱讀的習慣,接觸更多文學作品。」
林曉鋒認為科技是推廣兒童閱讀的很好手段,他在大學教授人工智能,目前正在研究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將小朋友的模樣變成一個高相似度的卡通公仔,再融入個性化繪本中。「最高階的個性化圖書,故事情節都可以根據小朋友的性格和選擇而改變,好似等於角色扮演遊戲,每個人玩情節都不一樣。」林曉鋒希望這種圖書在未來可以得到推廣,「這是一個超時代的研究項目,我作為科技人責無旁貸。」
倡親子共讀探索城市
在分享會現場讀繪本時,林曉鋒會穿插許多與小朋友的互動問答,更準備了小禮物作為回答問題的獎勵。見到分享會中孩子們神情專注地踴躍搶答、積極互動,林曉鋒認為這就是閱讀益處的體現:「看動畫與閱讀的區別就是,閱讀催生想像和思考的過程,相較之下動畫太快,即使其中包含了知識傳達,接收效果都會打折扣。」所以,他在巡迴分享之餘也開展了一些家長培訓班,教會家長如何在講繪本的過程中與子女互動,以溝通、鼓勵和啟發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
閱讀需要媒介,但絕不限於紙上。閱讀需要時間,但不能急功近利。林曉鋒透露明年他將向全港幼稚園提供這套18區故事繪本,計劃舉辦更多的延伸活動如本地導賞團,帶領家長和孩子們在現實中走一走繪本中的路線,探索香港這個家,增添閱讀的實感。在人均閱讀量越來越少的今日,要成年人重新拿起書本也許機會渺茫,但如家長能更好參與到親子共讀中,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將會更加理想。「親子共讀需要時間,獲取知識不是唯一目的,最終意義還是要培養孩子主動追求和吸取知識的能力以應對未來,那麼學習的質素才是最高。」■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