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心窗常開】女排奪冠不是夢

2020-11-30

潘明珠

因避疫多個月沒上電影院了,這天我去看陳可辛導演的《奪冠》,留給我許多思考。

此電影選材,是年輕人永恒熱愛的運動題材,記得我從小喜愛排球,中學時掀起女排熱,吸引我入選女排隊!看《奪冠》一片看得我熱血沸騰,感受更深!

我想,一齣好的運動電影,應該會講主角怎樣苦練、奮鬥以達到成功、勵志,有鼓舞意義,引人共鳴。但此片更有重要的歷史時代背景,所以導演手法如何,會影響拍出來的效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發生的事太多了,改革開放、經濟騰飛、北京申奧成功......這個時代背景影響着各人的成長過程;此片獨特之處就是在中國女排贏了對日本賽之後沒將影片完結,反而就是後半部主角郎平的心路歷程,鞏俐(見圖)演郎平動作和表情、眼神都非常神似,表現出大將之風;導演從郎平和陪練助教的小伙子兩個主要人物的視角,展開故事的敘述,人物形象清晰,情節流動迅速,年輕的助教沒被派一同出國比賽,只有和群眾看着小小的電視熒幕,為郎平及隊員打氣,塑造了這個有情懷有熱血的核心人物,故事帶出這種為團隊為國家奉獻的中國女排精神。《奪冠》不是平實的紀錄片,而是有角度有故事內涵有感染力的電影呢!

電影中很多細節處理得很好,後半部述每個人的成長,特別是老隊員整體去出席喪禮的感人一幕,帶引郎平重返國家隊的情節;片中郎平和初出茅廬的主攻手朱婷的對話深情,郎平發問卷,叫隊員輕鬆去休息、戀愛等等細緻情節,都流露她對這群年輕姑娘的成長關心,讓我們深思運動員或每個人的路要怎樣走。這不是普通的一齣激勵人愛排球的電影,它的內涵已達到更高的層次。

此片拍出了大賽場面的張力、高技巧的攝影和燈光手法,把多場比賽都拍出特色,很多練習的場面、鏡頭不止捕捉了運動員苦練的汗水,還特寫表情、腳上的傷患,隱含運動員在練習中的心理質素和變化。結尾中國與巴西大戰場面拍得悅目,每一個鏡頭調度,都靈活變化,當巴西和中國隊鬥得難分難解之時,鏡頭一轉,插入巴西小孩欲哭的特寫鏡頭,引人動容,再轉到計分牌,場內人聲鼎沸,叫人心情焦急,而郎平從容地靜聽助手報告有關對手的作賽習慣等數據......這些交錯出現的鏡頭,傳達了郎平帶領中國女排改革的重要信念:如今比賽,不只是力量的較量,而是智慧的較量。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