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甫於日前落槌的佳士得香港現代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市場長虹「巨星」趙無極的三聯巨畫上拍,以其最受藏家歡迎的「狂草時期」藍調、黑調作品,點亮初冬香港的拍場。據拍賣公司專家介紹,趙無極畢生只創作了20幅大型三聯巨作,其中6幅由趙無極基金會保管,3幅為博物館典藏,換言之有11幅在私人收藏手中,而此11幅私藏三聯作之中,只有僅僅4幅曾經現身拍賣場,包括今季這幅《15.01.82》,以及去年破億成交的《三聯作 1987-1988》。
《三聯作 1987-1988》當日以7,500萬港幣起拍,歷經一場激烈爭奪戰後,最終以1.55億港幣落槌,連佣1.78億港幣成功易手,領銜那場拍賣。雖是「天價」拍品,今次當場最大的驚喜並非由趙老締造,而是此前稍冷的中國當代藝術陣群中,領軍人物張曉剛之作,其創作於1995年的《血緣-大家庭2號》以9,803.5萬港元的成交價格打破了藝術家的個人拍賣紀錄,距離億元大關只有一步之遙。與《血緣-大家庭2號》相比,估價7,000萬至1.2億港元的趙無極三聯作《15.01.82》最終以9,460萬港元成交,在現場的溢價空間上,則相對少了些驚喜。
拍賣結束,市場則議論紛紛,多為「趙無極的巨幅三聯畫沒有賣過張曉剛的『大家庭』,是否可視為市場釋放出的某種訊號?張曉剛作品的勝出是否代表着二級市場的風水轉回當代?」對此,著名藝術評論人王從卉受訪指出,價格的製造並非因為他是一件「張曉剛」,因為這件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2號》不是一張普通的「大家庭」,而是一張最重要的年代裏最重要的作品。「可以這麼說,如果張曉剛只能有一件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那麼就是這一件,沒有之一。所以現在這個價位是它應得的市場價格。」
她分析,今次拍出的趙無極晚年三聯作,僅就稀缺性而言的話,不能與這件張曉剛作品相比,因為趙氏三聯作僅僅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就有20餘件。另外她指出就作品本身的綜合品質和感染力來說,亦非極品的程度,「所以從這意義上來講,我覺得兩件作品價位差異的關鍵還是在於品質不同,不能因此籠統地得出當代藝術的角色已經翻轉這種結論。」
同時受訪的收藏家聶榮慶卻認為張曉剛的拍賣創個人新紀錄,並不讓人「覺得特別意外」,而是實至名歸。他指出作為進入藝術史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張曉剛是無可置疑的,其作品學術的重要性與市場的價值勢必會越來越高,「我堅信不疑,至於趙無極的巨幅三聯畫沒有賣過張曉剛這件作品,我倒是不認為是當代藝術風水轉回來了。」他說自己不太在意「風水輪流轉」,認為只要是高級別的藝術家的重要作品,在市場上都會越來越創新高。「拍賣場上的價格沒有規律,也有規律,就是要看作品的品相,創作年代,以及這個階段創作的學術影響力。」■文:張夢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