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仿生科學之人造眼球:童魚義眼消除盲點

2020-12-18

科幻小說鼻祖《科學怪人》講述以人造器官拼湊成新生命的故事,日本動漫《鋼之鍊金術師》則描述殘障少年憑「機械鎧」義肢克服殘障,突破重重難關......事實上,人造器官向來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科學產物,因它不僅有助殘障者重過新生,更可能為人帶來「超能力」,成就不可能。香港科技大學學者范智勇深受科幻作品影響,研發出世界首隻具有3D視網膜的球狀仿生人造眼,同時模仿了人眼、八爪魚眼和鷹眼的不同結構和優點,部分功能更勝人眼,望十年內能在醫學應用,助視障者重見光明。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我喜歡睇科幻電影和小說,例如《未來戰士》,而我一直都在做光電傳感器工作,我認為當中最高級的就是眼睛,於是就想挑戰一下這個最高課題。」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范智勇團隊花9年時間,今年終利用電化學研發出全球首款3D人造眼,並在頂尖期刊《自然》發表,廣受全球關注,其中包括仿照視網膜視覺細胞的排列模式,將光敏半導體納米線製成3D密堆積陣列,而整個眼球結構跟人眼相似,「部分功能更超越人眼,例如是感光器密度,比人眼視網膜高6倍到10倍左右,可以說跟鷹眼有點像,在很遠的地方都看得到。」

此外,人眼中視神經纖維是置於感光細胞之前,在神經匯合離開視網膜的接駁處構成「盲點」,團隊特別參照了八爪魚眼的結構,將金屬神經纖維置於感光器之後,為人造眼提供了全方位、無盲點的視野。

材料需生物兼容

范智勇笑言研究當初是以機械人為目標,「慢慢才發現更多人需要它來作義眼,所以亦希望可造福病人」,是故應用前景也該分為兩部分,醫學應用方面,原來世上只有兩家公司在做類似產品,「他們(視網膜假體)的像素密度比較低,大約在3毫米乘6毫米的面積上,他們只有60個像素點;我們則可在2毫米乘2毫米(面積),輕鬆集成上百個像素點。」

換言之,現有產品的成像質量都不高,「就是讓病人看到光點,好像晚上看到星空一樣......所以我們只要做得比它好一點點,已經很好了。」相比之下,安全性才是實現仿生眼醫學應用的最大難關,「因為我們的仿生眼還不完全是醫療裝置,我們要用生物兼容材料去取代金屬、半導體等現有材料......安裝和手術過程不能太複雜,風險不能高,還有排斥反應等,都需要花長時間研究」。

他分享團隊目前正開展老鼠實驗,預計動物實驗要做5年,「現在只是第一步,過兩年會嘗試將仿生視網膜直接放到老鼠眼睛堙A看看會否出現發炎等問題,測試生物兼容性」;最終期望是將仿生視網膜這項核心技術,十年內應用人體,「可以說是取代,又或是協助產生訊號,主要針對眼球本身OK,但因病變或年紀大而導致感光細胞出毛病的人。」

至於團隊為何製作出整顆球狀人造眼?「(人造眼球)全部做出來,是給機械人用的,」范智勇解釋,仿生眼的其中一項優勢在於廣角,「手機鏡頭的視角大約45度左右,人眼視角約150度,我們仿生眼已經做到101度,還可以提高。」將來,仿生眼還可望應用於手機、電腦鏡頭之上。

「造『人眼』的團隊少,競爭不大,但難度高,周期長;應用至機械這部分,畢竟是跟現有鏡頭競爭,對性能要求就會高很多」,但始終毋須顧慮生物兼容的安全性問題,范智勇表示也許三數年內就會有新技術誕生,而團隊目前正雙軌並行,希望兩個方向都能做出成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