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促市場化改革 加快農業育種

2020-12-23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嚴重依賴進口對中國自身的糧食安全是不利的。圖為重慶市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在組培室進行油菜花粉培養作業。 資料圖片■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嚴重依賴進口對中國自身的糧食安全是不利的。圖為重慶市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在組培室進行油菜花粉培養作業。 資料圖片

建立商業化種業科研體制 打通成果轉化「腸梗阻」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任芳頡、凱雷 北京報道)「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下簡稱「會議」)部署的明年八大重點任務中,「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十八大以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層面首次提到解決種子問題。多位農業專家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中國種業科技對經濟的貢獻度還比較低,科技供給與市場需求存在斷裂。中國要從種業大國邁向種業強國,必須破除種子依賴,衝破種源安全屏障,其中「市場化改革」是關鍵,提高育種技術,增加國有品種的研發力度,加快建立商業化農作物種業科研體制,將具有內生效益的技術研發活動交給市場。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種業市場,但種業大國卻不是種業強國。在21世紀最初10年,中國種業剛剛起步,跨國種企已開始全球布局,美國品種「先玉335」一度搶佔了一半的東北玉米市場。業內有句話,「育種不如買種,買種不如套牌」。如今這一情況已經改變,中國近十年來迎難而上不斷攻克難關,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不斷攀升,國人深刻意識到「一粒種子,關係茪什磥H的飯碗安全。」

讓好種子實現增量商品化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種源安全,回顧近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這是首次關注種業與生物育種,可見中央對其重視程度空前。種子安全與否,直接影響蚋陪鼓熔ㄞ鄔M品質。農業經濟學家黨國英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嚴重依賴進口對中國自身的糧食安全是不利的,必須未雨綢繆,這樣才能牢牢把飯碗端在中國人自己的手堙C」他說,現在國際上種子壟斷性比較強,這意味蚖顳璊W是供應方說了算。如果中國種業不能及時補上研發短板,那麼中國的「菜籃子」、「米袋子」就可能受制於人。中國本身是一個農業大國,良種培育是基礎性的技術,自己掌握也是應該的。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實現完全自給,雜交水稻畝產潛力突破1,000公斤並保持國際領先。「目前中國良種覆蓋率其實挺高,特別是糧食方面,主要是我們國家自己培育的,但確實也存在一些種源需要進口,這部分需要進行技術攻關。」黨國英說。

對於如何打好「種業翻身仗」,專家們認為,要將中國傳統的種子資源基因保留下來,建設好種子庫。同時,提高育種技術,讓好的種子實現增量商品化。此外,還需要繼續推進科技創新,增加國有品種的研發力度。研發目標既要瞄準產量,也要瞄準品質,還要盡量強化新品種對機械化收割的適應力,提高新品種的防蟲抗災等特性。

讓研發激勵真正落地

「嚴格意義來說,中國的育種技術目前在實驗室婺繵磪~的差距並不是很大,但中國種業科技對經濟的貢獻度還比較低,其商業化水平與國外有明顯差距。」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冰川表示,中國種業的研發能力和技術儲備很多都沒有轉化為市場的真正供給,科技供給與市場需求存在斷裂。

早在2016年有關部門便制定了擴大種業人才發展和科研成果權益的改革指導意見,意在解決種業科研和農業生產「兩張皮」以及種業科研成果轉化上的「腸梗阻」問題,但改革多年成效仍不盡如人意。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明亦認為,種業改革的主要問題在於沒有明確科研機構與企業在研發活動中的定位,科技投入機制仍舊處於模糊地帶,研發激勵沒有真正落地。「振興民族種業,需要進一步深化農業市場化改革,尤其是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

「國家應加快建立商業化農作物種業科研體制,探索針對企業研發的支持獎勵機制,將具有內生效益的技術研發活動放手交給市場,推動中國種子企業不斷做大做強、走向世界。」與此同時,陳明表示,在種業領域,除了能夠市場化的技術研發活動外,植物原生境保護、種質資源保存等公益性、基礎性技術研發工作由政府兜底,採取公益性投入方式完成,並實行不同部門間合理的制約監督機制。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