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說得出「光是賺錢沒辦法滿足我」這樣的話,想必是個職業生涯極度順遂的人,江師傅的人生是否順遂不好評價,但2020這一年,必然不是。江師傅原名陳志江,因為廚藝精湛,又愛教人煮菜,故被人親切稱呼為「江師傅」。
每個人的人生裏,總有一年令人最難忘。對於江師傅而言,20歲的那一年必定是他最難忘的一年。「在我入行的時候,酒樓的定義和現在是不同的。」談起過往的「酒樓文化」,江師傅既有掩飾不住的懷念,亦帶着深深惋惜,「那時候去酒樓是比較莊重、很特別的事情。」他形容酒樓之於當時的小朋友,有如去主題樂園。因此,他年紀輕輕便得到伯樂的賞識,成了當年大名鼎鼎的連鎖酒家的大廚亦算是生命中不能忘懷的光榮歲月。
踏出舒適圈學會斷捨離
數年後,江師傅決定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勇敢踏出創業的一步,建立自己的餐廳。起初他的餐廳不太成功,生意也不太理想。於是他決定停下腳步,細心觀察市場環境,發現當時正吹起一陣雞煲的熱潮,靈機一動他便將現有的餐廳作出改革,開始鑽研雞煲這一門手藝,邊做邊學。幸運地,他趕上了熱潮,雞煲生意大受歡迎,還開設了數間分店,為他添了不少士氣。
對於江師傅而言,過於安逸會使人變得懶惰,當遇上難關時,很難令自己重拾狀態。同時,他有感雞煲的熱潮並不是永久的。因此,他毅然將原來的雞煲生意集中於同一家店發展,開源節流將其他資源發展其他品牌。機緣巧合下,朋友向他提起正在物色人選幫忙進行香港仔利東邨熟食中心活化,得知他在飲食行業摸爬滾打了數十年,想邀請他幫忙領軍,進行整個活化項目。
活化熟食中心的提議,正合江師傅的意,「因為我一直覺得,做廚師是我的興趣,但不夠有成就感,我比較希望運行更大規模的餐廳。」江師傅發覺世界各地都有屬於自己風格的food court,而在香港,吃海鮮會去西貢、流浮山,但鮮少集中在熟食市場,「同時,我覺得酒樓在香港變成一個婚宴場地,少了屬於香港的文化意義,很可惜。」
不少舊式的熟食中心都給人一種衞生環境不太理想的感覺,江師傳希望可以打破客人心中對熟食中心一貫的概念,讓客人可在舒適的環境下用餐。活化後的熟食中心名為「超級街市美食薈」: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裏面有着林林總總的檔口,像是大家一同拼湊而成的迷你市集。當中數個檔口由江師傳自行包辦,其他則出租予年輕人為主。年輕人總在他優先考慮的租戶之列,因為他十分賞識年輕人的冒險精神,看着奮鬥中的年輕人,如同看到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很希望能在他們的創業路上出一份力。
在各檔口中,最受歡迎的菜式必定是打邊爐,坊間任食火鍋放題,到處皆是,但江師傅卻對自己的火鍋十分有信心。皆因他們餐廳鄰近新鮮海產集中地香港仔,客人可以品嚐到最新鮮的海產,這是很少火鍋店可做到的。
保員工飯碗轉外送度時艱
疫情之下,飲食業受重挫,不少食肆老闆都「斬腳指避沙蟲」,不惜犧牲多年來並肩作戰的好夥計以保生意。但對於江師傳而言,夥計們一個都不能少。眼見經濟及就業環境每況愈下,他一改以往的運作模式,以保住員工飯碗為大前提,自創「人人有工開」的菜式,以成本價的方式定價,希望在疫市之下與大家一同共度時艱。
「2020年一定是比較難捱的,」江師傅介紹道,「但是我們轉為主要以外賣為主,這裏的人流量是可以支撐經營的。」除了各種菜式之外,美食薈亦主力面向盆菜、雞煲等閤家歡的食物,以外送確保經營的流暢性,帶動發展。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