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夏
辭灶又叫「小年」,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時間一般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從人間返回天上,向玉皇大帝匯報工作,所以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謂之「祭灶」。祭灶除擺設供品外,還常向灶神唸唱一些歌謠--祭灶歌,以訴說自己的心事,或表達某些願望、要求。
對於窮人來說,終年生活艱難困苦,他們的祭灶歌也滿含苦水。
過去窮人過年如過關。因為過年時吃的、穿的、用的,什麼都需要置辦一點。然而手中無錢,捉襟見肘。面對來自各方面的開支,他們愁得沒辦法,祭灶時只能向灶神叫苦: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兒要頂新氈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襖......祭灶需要有雞、鴨、魚、肉、糖瓜、水果等供品,但有的窮人連起碼的供品都買不起。他們百般無奈,只好求灶神能破例開恩。徐州有一首《窮人祭灶歌》向灶神請求說:灶老爺,灶老娘,今晚辭灶沒有糖。俺爹俺娘沒在家,咱磕個響頭免了罷。
北京有首祭灶歌內容與此相似。歌中的主人公家無長物,只給灶神供上一碗清水。他頗為無奈地唱道: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混得苦,明年再吃關東糖。
還有的窮人,聽到富人家在得意地放蚚@炮,頓生厭惡之情。他們生活雖苦,倒也不乏幽默,乾脆要求灶神從老天爺那媯僮匟I錢花。青島一首《辭灶爺》這樣唱道:九州今夕過小年,富家鞭長窮人嫌。辭送灶爺朝天闕,代向天公借兩錢。
然而,年年祭灶,窮人的苦日子年年都不見好轉。因而有些人對祭灶失去了信心,對灶王爺也不再抱什麼希望。他們面對這個無用的傀儡,毫不客氣地說道:一碗涼水一根b,打發你老上天空。你老就對他老說,就說我老老是窮!
還有的人窮志不窮,根本不把這灶王爺放在眼堙C他們已認識到年年祭灶不過是一場騙局,於是憤怒地罵道:這個時歲愁又愁,想敬灶神沒刀頭(臘肉)。年年敬你雞肉酒,你不靈應敬個球!
實話實說,乾脆利索。罵灶王爺的同時,也表現出他們對那些尸位素餐、漠視民瘼的權勢者的極大蔑視。不管你是天王老子,還是皇帝高官,只要不給百姓辦事,百姓就不買你的賬,就要把你拉下馬!這才是「窮光蛋」的骨氣!
當然,一般人還是不願得罪灶王爺的。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傢伙有個壞毛病,專愛向玉皇大帝告密。誰家有什麼不好的事,他便會添油加醋地匯報給玉皇大帝,玉皇就根據他的報告進行懲罰。於是在祭灶時,人們總要供上糖瓜,黏住灶王爺的嘴巴,讓他在天帝面前說話收斂一些。另一方面,又提前跟他打招呼,讓他在玉帝面前報喜不報憂。有一首祭灶歌這樣唱道:臘月二十三,灶王你上天。送你一匹馬,還有三炷香,還有麻糖你也別嫌酸。見了老天爺,可別瞎胡侃,摔盤子打碗你說沒看見。家中的好事你就多多講,編排得好了回來我重賞。
也有的對灶王爺有些蔑視,對他說話毫不客氣。如天津民間流傳的一首祭灶歌就直截了當地對他說:黏糕堵你的嘴,糖瓜黏你的舌。今夜上天去,好話要多說!
但到了詩人筆下,這種祭灶歌就藝術多了,表達民間訴求如同娓娓談心。如宋代詩人范成大的一首《祭灶詞》這樣寫道: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鬆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
古代不單一般百姓祭灶,文人也祭灶。他們把灶神稱為「人間司令主」、「天上耳目神」,常利用祭灶的機會,請灶神向玉皇大帝轉達他們的意見,要求改變貧窮的命運,使文章更值錢。如唐代詩人羅隱在《送灶》詩中寫道: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傳說還有一位秀才,對灶王爺既不信任也不恭順。有一年,他趕考落榜,因家道貧寒,只好沿街乞討和賣字維生。到了臘月二十三這天,他無錢買東西祭灶,便十分不滿地對茖_王爺喝斥道:一匹黑馬一支鞭,我趕灶王早升天。玉帝若問人間事,為何文章不值錢?
灶王爺餓茖{子被趕上天宮,將窮秀才的話稟告了玉帝,想讓玉帝懲罰他。然而玉帝聽了不但沒生氣,反而被秀才的話感動,一怒之下懲罰了嘴抹蜜糖報喜不報憂的灶王爺。並回詩一首,傳旨給窮秀才:灶王受賄把我騙,唯有秀才敢直言。玉皇問了人間事,從此文章應值錢。
據說從此以後,世間的文章變得更值錢了;文人的社會地位,也有了很大提高。
這傳說雖然荒誕不經,但卻十分幽默地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理想與追求。這也為民間的祭灶歌謠,增添了更為豐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