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弛)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用),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論語.微子》)這是周公訓誡兒子伯禽的資料,距今已有三千年了。周朝之有天下,全賴重視人才以及懂得團結之道。團結就是力量,團結便要講究用人,如何用人是一門學問。
周公之時,「君子」是指統治者,不是有德者之稱。親族是有血緣婚姻關係的,統治者不疏遠(弛)自己的親族,則反映有親疏尊卑之念,這樣才能護持人倫,使禮義有所施。「禮」分別異同,「義」所指為合宜,故上下有序。大臣如因任職而生怨,則管治會出現不穩定。大臣為統治者治國之股肱,如因任職之事生怨,反映大臣之未能用得其長,此人君不能人盡其才之過。
至於老舊臣子如果沒有大過失便不排斥放棄,這是保留人才的辦法之一。他們的豐富閱歷能解決治國難題,老年人不僅是人才而且是國寶。人不會十全十美,因此用人須用其所長,不能求全責備,否則只會壓垮人才。
周公訓勉伯禽,是因為伯禽要成為魯公,管治新建立的魯國,故要懂得團結,珍惜及任用人才。講述這段古語,表示孔子對人才的重要性有很深的體會,得人才就能得天下。《論語》又記載孔子講述周初歷史,引用周武王有治國之臣十人後,便感慨地說「才難」(獲得人才十分困難),並讚美武王之於商紂以強事弱的做法為至德之舉。(見《論語.泰伯》)而這與任用人才密切相關。
一般人處事的成敗也與用人有關,而自身的態度如何是人才得失的關鍵。孔子說:「君子易事而難說(悅,後同)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子路》)
孔子之時,「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小人」則反是;君子與小人的用人態度相反。君子使人任事是量才而用,這樣能使事情得以順利完成,又能成就所用之人,這是儒家的用人之道,完全繼承了周公的思想;小人用人必求全責備,此成就不了人,也成就不了事。
鄧立光(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國學中心主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