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傳達檢疫與救火資訊 難忘南亞裔女一句多謝
香港是一個多元社會,住了不同種族的人,但有部分少數族裔人士未能以中英文溝通,他們要接收資訊有一定困難,有關問題在全城齊心抗疫之時影響尤為嚴重,更會令防疫政策事倍功半。為此,消防處在政府首次進行「封區」行動時特地派出多名能操烏都語的少數族裔消防員到場擔任翻譯,以及安撫區內的南亞裔居民,令他們清楚理解行動目的。●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恆諾
新冠肺炎病毒在香港肆虐一年疫情仍然未止,特區政府上月首次「封區」進行強制檢測,限制區內居民的活動至38小時後所有人的檢測有結果才能重新自由活動,當中包括不少不諳中英文的少數族裔人士。尖沙咀消防局消防員穆偉健(MOHAMMAD Shakir)、簡華生 (KHAN Mohammad-raza)及簡澳沙瑪 (MINHAS Mohammad-osama)均有參與當日的「封區」行動,到場協助向同鄉解釋行動的目的與詳情。
同族同聲同氣 理解配合行動
政府首次「封區」雖然引起全城關注,不同媒體都有大篇幅報道,但穆偉健在接受訪問時指出,部分少數族裔人士平日只會用烏都語跟自己的朋友交流,他們要接收資訊有困難,「第二日行動時我仍遇到一名少數族裔媽媽因為擔心其嬰兒沒有奶粉喝而向我求助,希望可以外出。我便向她解釋封區不會封很長時間,不是她想像中可能要一星期甚至更長。」
簡華生及簡澳沙瑪當日都遇過類似情況,包括有人不滿行動令他無法上班,他們要向對方解釋行動的目的是為保障全港市民健康。穆偉健表示,大部分人最終都能理解行動,「他們見是同一種族的人、同聲同氣,不論有多麼不滿,解釋完都非常樂意配合,他們一開始主要是因為與本地消防員存在溝通問題,所以才會不開心。」
除了「封區」行動外,三人操烏都語的背景對平日處理涉及南亞裔人士的火警亦有優勢。簡華生憶述,自己處理過最難忘的一場大火是「出班」後第二更所處理的一級火,當時進入火場後發現一名與他一樣屬巴基斯坦裔的女士在火場內哭,他於是立即上前用烏都語安慰對方,「她沒想過消防員都會有自己族裔的人,我離開那刻她向我道謝,這句多謝我至今還未忘記。」
廣東道大火 開喉翻譯兩邊走
穆偉健亦特別提及發生於去年11月、釀成7死11傷的廣東道562號大火。他當日是最先到達火場的消防員之一,並於到場後第一時間協助開喉,以及在大火被撲熄後進入現場參與搜索,將多名傷者救出。他指自己在行動中亦可以擔當翻譯的工作,協助進行火警調查,將所有人救出來後也有幫手見他們的家屬與慰問傷者,在他們記憶最深時幫手做火警調查,「他們一開始比較擔心,遇到這種場面會好驚,我用自己的語言安慰他們,之後慢慢跟他們溝通,了解當時發生什麼事。」
不過,穆偉健強調自己會一視同仁地協助不同種族的市民,「我最難忘的其中一次經歷是救出一名被困電梯的女士,對方讚我廣東話水平好,聽不出是少數族裔。能夠獲得認同令我感到十分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