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次披露中國溯源未被公開信息 駁斥《紐約時報》斷章取義
香港文匯報訊 據點新聞報道,上周,世衞組織(WHO)專家組在中國展開的新冠病毒溯源研究工作已全部結束,專家組成員不僅盛讚了中方所展現的透明度,此前一些西方媒體和政客就疫情問題抹黑中國的陰謀論也已被一一駁斥。
然而,《紐約時報》等西方媒體此前卻又開始炒作起「中國阻撓調查」、「中國拒絕分享數據」等假消息,這些報道引來多位世衞專家的闢謠和怒斥,專家組成員彼得·達薩克(Peter Daszak)更是在2月13日發推稱:「斷章取義,《紐約時報》真無恥!」
時隔一天後,被怒懟的《紐約時報》14日又發表了一篇對達薩克的專訪報道。這次他們老老實實以問答形式刊出了採訪全文,達薩克本人也在推特轉發表示認可。達薩克在採訪中向西方媒體透露了一些此前從未被公開過的信息,例如中方在疫情初期行動迅速而專業,早已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採集了大量樣本。
他表示,WHO專家與中方梳理了各種假設,目前認為病毒起源於動物的可能性較大。他同時再次強調所謂「病毒實驗室洩漏病毒」的說法極不可能存在。達薩克還直言,未來的病毒溯源研究工作應走在科學的道路上,而不應該陷入政治的泥沼之中。
中方溯源工作令人大開眼界
專訪中,《紐約時報》直接詢問達薩克,他在此次病毒溯源研究工作中是否得到了一些此前並不知道的信息。
達薩克則表示,從世衞專家組到達並開始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們所看到的新數據和新信息都是在中國以外無法見到的。例如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攤販是哪些人、他們的供應鏈從哪裏來、首批確診患者有什麼聯繫等等。
他還稱讚中方人員在工作中給予了高度配合,表現非常出色。「當你要求要更多信息時,中國科學家就會離開去找,幾天後他們會作出分析,我們因此可以得到新的信息,這些都非常有價值。工作期間,我們無法透露太多,試圖不破壞整個溯源研究工作。」
達薩克指出,事實上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在2019年12月31日和2020年1月1日關閉之時,中國疾控中心已派出了一個科學家小組,試圖去那裏尋找線索。他將中方那時的行動形容是「非常廣泛的研究」。當時,中方几乎採集了市場內各個地方的表面樣本,最初階段就採集了500份,其中許多樣本病毒檢測呈陽性。採樣樣本還包括一些動物的肉和屍體。
而在整個疫情初期,中國科學家最終完成了900多份市場內的拭子採樣,工作量極大。此外,他們還採集了污水管道中的樣本,試圖在通風井尋找蝙蝠的蹤跡;還在市場內捕捉了一些動物,包括流浪貓、老鼠,甚至還有一隻鼬(weasel)。同時對市場內售賣的活蛇、龜和青蛙也採了樣。
「對我來說,這些(研究信息)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達薩克如此說道。
野生動物仍是重要傳播鏈
達薩克透露,市場內售賣的兔肉及追蹤到的養兔農場可能是傳播鏈的重要環節之一,而鼬和黃鼠狼也可能是攜帶病毒的動物。另外,市場內售賣野生動物的攤販,其供應商來自華南地區,可能也有其他攜帶病毒的動物流入了市場,例如雲南的蝙蝠所攜帶的病毒和新冠病毒很類似。
他介紹,此外,在此次溯源研究中,中方團隊還檢測了部分疫情初期儲存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冷凍動物樣本,結果均為陰性。雖然這些只是冰箱內冷凍動物中的一小部分,世衞專家組並不清楚那裏還售賣了什麼,但以上兩條線索非常重要。
對於疫情初期的一批確診患者,達薩克特別強調,他們與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沒有關聯,但也發現了一些早期患者與其他市場具有關聯性,這些還需要在中國科學家配合之下做進一步的研究工作。
他稱,從研究人類的角度而言,尋找早期患者並收集血清樣本十分重要,這有助於尋找病毒的傳播鏈。而從動物這一角度而言,下一步的工作應該是追蹤動物來源的農場以及那裏的農民,如果在中國南部地區發現蹤跡,還應該重點追查與越南、老撾和緬甸等鄰國接壤的地帶,特別是野生蝙蝠活動頻繁的區域,可能病毒曾在那裏傳播流動。
達薩克透露,世衞專家組和中方團隊在最後一天工作中曾坐下來一起探討各種假設,所得到的較為一致的觀點是--野生動物,即新冠病毒是通過野生動物這一傳播鏈進入到了武漢。
中美防疫差距大
據《紐約時報》介紹,出生於英國的動物學家達薩克,長期在美國工作生活,他同時也是美國生態健康聯盟的總裁,長期關注病毒和動物之間的關聯,曾與武漢病毒研究所開展過多次合作。
結束了在中國的病毒溯源研究工作後,達薩克如今已回到紐約,他在專訪中也回憶了自己的這次「武漢之行」。
達薩克稱,原本中國很看重「飯桌文化」,如果不一起吃飯會被認為「很粗魯無禮」,但這一次來華,他們花了兩周時間隔離,此後的工作中,也都是在房間裏單獨吃飯,並沒有和中方人員聚餐。
他形容,這回前往武漢是一次「非常艱難、緊張且激動人心的」旅程。
達薩克還在採訪中對比了當下中美兩國的防疫工作。他稱自己到達中國之後,從穿戴防護裝備,到接受病毒檢測,再到接受隔離,所有流程都十分嚴格完備;而當他回到紐約之後,卻是一種完全不同於在中國的經歷,沒有人通知他必須隔離,也沒有人來敲門告訴他「必須待在家裏」。
《紐約時報》抹黑惹怒專家組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紐約時報》刊發這篇對達薩克專訪的前一天,這家媒體剛剛被這位世衞專家嚴厲斥責。
2月9日,世衞專家組完成在中國的病毒溯源研究工作後,當天下午同中國專家一道召開面向全球的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雙方一致認為,無證據表明2019年12月前病毒就在武漢傳播,且病毒實驗室洩露導致病毒傳播的假說極不可能。世衞專家還多次肯定中方在調查期間給予他們的幫助和開放透明的態度。
這樣的調查結果顯然沒能讓美國一些媒體和政客得償所願,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內德.普萊斯(Ned Price)在當地時間2月9日的記者會上難掩「酸氣」,拐彎抹角地攻擊抹黑中國和世衞專家組。
而在2月12日,《紐約時報》甚至還援引多名世衞組織專家的「說法」,宣稱中國「拒絕分享可能讓世界更了解新冠起源的原始數據」。報道發出後,文章中援引的多位專家陸續發文闢謠,稱自己的觀點被扭曲,紛紛指責《紐約時報》的行為。
達薩克和丹麥北西蘭醫院臨床研究中心主任西婭.費舍爾(Thea Fisher)便是文章中出現的世衞專家。費舍爾在推特上表示,他們說的話被故意歪曲,這為重要的科學工作蒙上了陰影。
隨後達薩克則回覆費舍爾稱:「聽聽、聽聽!我們花時間和記者解釋了我們在中國長達一個月疲憊工作中的關鍵發現,而我們同事所說的話卻在工作還沒開始前就被(媒體)斷章取義地用來編自己的報道,這真的令人失望。《紐約時報》,你真無恥!」此後,達薩克的憤怒也得到了其他專家的響應。
對於美方的不斷抹黑,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2月10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政府為這次世衞專家來華進行全球溯源科研合作提供了大力支持協助,世衞方面及國際專家對此給予積極評價。中方將繼續堅持開放、透明的態度,同世衞組織就全球病毒溯源保持密切溝通合作。
汪文斌指出,有不少線索、報道和研究表明,疫情早在2019年下半年就已在世界多地多點出現,其中就有關於新冠病毒在美國出現的時間可能早於美國官方報告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時間的報道。希望美方也像中方一樣秉持開放、透明態度,能夠邀請世衞組織專家去美國開展溯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