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蕭景源)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反覆,便攜紫外線(UVC)殺菌消毒器深受市民歡迎,但消委會調查發現,不同廠商生產的消毒器功效懸殊:雖然有產品可以抑制99.99%甲型流感病毒H1N1,但亦有一款韓國製消毒器抑制病毒的效能低於15%。消委會並提醒市民,有關消毒器的使用限制多,只適宜作為輔助消毒工具,用75%稀釋的酒精或稀釋漂白水可能更好。
消委會測試了8款售價介乎220元至1,480元的便攜UVC殺菌消毒器,試驗結果雖然顯示一半消毒器可平均殺滅97.52%至99.95%金黃葡萄球菌及克雷伯氏肺炎菌,而另外4款的殺菌比率更達最少99.9%。
不過,各款消毒器在抑制病毒活性方面的表現參差,只得兩款手持式消毒器可以減少H1N1病毒感染力超過99.99%,而成效最差的韓國製「essGee」消毒器平均抑制病毒效能只得14.97%。
消毒器的消毒效果亦受消毒物件是否清潔無污垢,表面是否平滑、有否重疊或被遮蔽、是否在有效照射範圍、照射強度及時間、距離等多項因素影響,以消毒一串鎖匙為例,市民應要拆開平放,消毒完一面要反轉另一面再照。
消毒器的原理是用一組帶有高能量而肉眼看不見的電磁波破壞細菌及病毒的DNA及RNA分子結構,但其強度會隨使用時間及UVC燈管或LED表面有污垢而減弱,消委會提醒市民要留意產品標示的使用壽命及定期清潔,避免UVC強度不足,把未徹底消毒的物品當成已完成消毒的使用。
消委會研究及試驗小組主席譚鳳儀強調,消毒器並非萬能機器,只適合作為輔助清潔消毒工具,「別以為佩戴後去廁所照廁板就一定乾淨,以為已經消毒更危險,用75%稀釋的酒精或稀釋漂白水可能更好。」
人體若長時間或高劑量接觸UVC可造成光性角膜炎,增加患白內障的風險,亦可導致皮膚發紅,加速皮膚老化,並增加患皮膚癌的機會。消委會並提醒市民應正確使用產品,與其光源保持安全距離,不可凝視光源,及避免讓兒童或寵物接觸,以免造成意外。
海關檢3款懷疑不安全製品
另外,海關早前接獲相關機構轉介,指6款市面有售的便攜式紫外線殺菌消毒器或有釋出過高紫外線輻照量的風險,遂派員在各區進行巡查,並試購其中兩款產品作測試,懷疑相關產品未能符合《消費品安全條例》(《條例》)的一般安全規定,遂採取行動在尖沙咀一零售店舖和一間零售商位於觀塘的辦公室,合共檢獲3款共83件懷疑不安全的便攜式紫外線殺菌消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