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兌現國際承諾 將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
中國減碳步伐按下快進鍵,打贏脫貧攻堅戰邁向鄉村振興新征程。「碳達峰」「碳中和」「鄉村振興」成為今年兩會高頻詞 ,代表委員們圍繞熱點話題建言獻策。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農林大學黨委書記沈滿洪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建議,在建立碳市場的基礎上,開發並出售鄉村碳匯產品,既開拓出一條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之路,又為鄉村振興找到抓手。「一方面發揮生態效應,另一方面為農民增收產生經濟效應,可以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增長雙贏效果。」這位著名生態經濟學家表示。●香港文匯報記者馬靜 北京報道
去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後兩次向國際社會作出減碳的「中國承諾」。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習近平鄭重宣布,中國力爭於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2月12日,他又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重要講話,將中國減排指標再度加碼,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今年兩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兌現國際承諾,完成減碳指標,中國減碳被按下了加速鍵。
開發鄉村碳匯產品
「當前鄉村轉型經濟路徑過於單一,鄉村振興過於依賴鄉村旅遊,造成同質化競爭過剩,其實,鄉村振興並不僅僅是鄉村旅遊。可以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體制機制,開發鄉村碳匯產品。」沈滿洪認為,碳達峰、碳中和完全可以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同步推進,實現共贏。為此,他建議在建立碳市場的基礎上,開發出售鄉村碳匯產品。
什麼是鄉村碳匯產品?沈滿洪向香港文匯報解釋道,二氧化碳的排放稱作碳源,其吸收則稱作碳匯,碳匯一般指通過植樹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復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如果把碳排放權轉化為經濟價值,就能把鄉村固碳的生態植物變成指標,賣給需要減排的企業。
他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開發鄉村碳匯產品,實施碳匯增加的過程就是生態修復、森林覆蓋率提高、板結土壤質量提高的過程,這些都能產生很高的生態效應。另一方面,碳匯在碳市場中的交易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供給碳匯也可以支持一些行業的發展,以碳匯抵消其碳排放量,這是經濟效應。從而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增長的雙贏,碳匯供給者和碳匯需求者的雙贏。」
生態補償規模有限
此前,一些省市嘗試用財政轉移支付對農村地區進行生態補償,這與鄉村碳匯產品有何不同?沈滿洪表示,生態補償機制相當程度上依賴於政府干預,碳匯市場機制則是典型的市場交易機制。從實踐上講,生態補償已經探索近20年,但規模和範圍都十分有限,而建立在碳排放量總量控制基礎上的碳市場(包括碳權和碳匯)則是潛力無限的。「生態補償機制更容易導致政府失靈,例如在引水工程中,下游的上級城市要引用上游的下級縣市的生態水的時候,生態補償機制往往難以奏效,而碳匯機制不存在這類問題。」
香港文匯報記者發現,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康定市雅拉鄉頭道橋村黨支部書記鄭建英在去年兩會時曾提出探索建立草原碳匯交易機制。草原是光合作用最大的載體,是最經濟而有效的儲碳庫。據測算,保護建設1公頃天然草原,能固碳5噸。她建議國家層面建立草原碳匯收儲交易機制,探索向生態受益地區和開發草地資源的企業徵收碳匯交易稅,並按生態貢獻大小調節補償,讓農牧民群眾從草原生態保護中獲得相應經濟收益。
全國政協委員王紅玲也曾在此前提議,在支持前期具備較好農業碳交易基礎的湖北省設立「全國農業碳交易中心」和規模不少於5億元的「國家農業碳匯基金」,構建多層次農業碳市場體系,增強農業碳交易流動性,形成全國統一的農業碳交易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