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大地遊走】中國四大河流行︰珠江下游廣州珠江橋

2021-03-24

周齡齡

辭別了位於廣西東部,珠江中游的梧州,我坐上高鐵往東走,3.5小時後,到達廣東省省會,位於珠江下游的廣州市。既是河流行,我決定以到訪橫跨珠江的珠江橋(歷史最悠久的海珠橋,和最年輕的獵德大橋),作為廣州的遊走路線。

廣州市面積有7.5個香港大,人口1千2百多萬,現存橫跨珠江的橋樑共18座;1949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建成的有1座,1949年後建造的有17座。踏足廣州高鐵站,我決定通過廣州市龐大的地鐵網絡(共13條線啊),乘坐地鐵去尋找廣州珠江第一橋--位於海珠區(廣州老城區)的海珠橋。

海珠橋始建於1929年,由美國公司設計承建,1933年落成。從地鐵口鑽上海珠區珠江邊,只見白色雕花欄杆沿江而立,欄杆旁是蒼天古樹,街道上佇立民國初年建築物,讓您在古靜優雅的氛圍中怡然自樂。再往前走,灰綠色的龐然大鐵橋聳立眼前,上有三個金黃色大字「海珠橋」。漫步橋上,細看溫文爾雅中帶着絲絲動感,黃褐色的珠江水,飽覽珠江兩岸美麗景色,身心一樂也。

在橋上往前走,有銅碑數塊,細訴海珠橋歷史,其中一塊上寫:「1938年,海珠橋遭日本侵略軍飛機轟炸,橋體開合器損壞。日軍侵佔廣州後盜走橋上開合器。橋雖經維修,但中段橋面開合部分已無法復原,從此只能通過小船。」廣州第一珠江橋由美國人建造,後被日本人破壞而無法復原,這些歷史事實見證着:當年我們中國人要依賴外國人,被外國人欺負、被侵略的屈辱。沉痛往事讓我默然不語,滿懷悲慟中,我離開這滿布中國人民傷痕的廣州第一珠江橋 ,走進地鐵站,踏上新征途,看望廣州最年輕的珠江橋--獵德大橋。

獵德大橋建成於2009年,位於廣州近30年來飛速發展而成的天河區。從地鐵口踏上天河區,舉目所見,全是高聳入雲,盡現現代化氣派的建築物。往前走10分鐘,一座獨塔雙索面自錨式懸索橋--獵德大橋從天而降;它的塔身有如兩個貝殼相扣,造型新穎獨特。

沿着白色大橋旁的珠江邊漫步,藍天白雲下,那深紅色的杜鵑,翠綠的綠樹草坪,和着深黃褐色的滔滔珠江水,畫出了優美斑斕的珠江油彩畫。獵德大橋旁挺立着廣州地標--位列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高塔--廣州新電視塔(又稱小蠻腰),大橋和高塔互相輝映,美不勝收。讚歎聲中,一艘小漁船揚着小帆駛進我的視線,船上老漁夫正往江中撒漁網,靈活的身手,矯健的身影,鑲嵌在這大橋和高塔的畫卷中,譜寫珠江流域這令人醉倒的浪漫圖像。

這就是廣州最年輕的珠江橋--獵德大橋,它由中國人自行設計和建造,獲得同類橋樑中,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榮譽,及多項中國國家發明專利,它是中國現代化其中一個標誌。1933年-2009年, 新舊珠江橋的建成時間相差整整76年,76年來,廣州的珠江流域上共建成18座珠江橋(平均4年建成一座),橋樑讓民眾的往來交通方便快捷,生活素質大幅提升。

在廣州新舊珠江橋之間悠然遊走,親身感受位於珠江流域下游,南中國大門的廣州,在這短短數十年間的飛躍發展;我心裏漫溢着無限感激,感激我有幸見證這人類發展的奇跡,見證我們14億中國人民方興未艾的美好生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