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邵昕)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成立20周年,累計已為超過270萬人次提供治療服務。疫情下,浸大中醫藥學院及其他兩間院校與醫管局展開合作,為出院後的新冠肺炎患者,提供中醫治療服務,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受損機能。隨着香港對中醫的需求日益增加,學院未來將致力於中醫專科化,並開拓住院服務,為市民提供更高水準的醫療服務,亦將在科技協助下,推展網上診療。
4周減氣喘失眠 味嗅覺漸復
疫情期間,中醫對治療新冠後遺症帶來很大幫助。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主任卞兆祥表示,許多新冠康復者因身體機能受損,出現氣喘、失眠、沒胃口等後遺症,亦有不少人的味覺、嗅覺失靈,患者雖出院卻仍被「困」病中。在醫管局組織下,浸大及另外兩間院校的中醫診所,採用不同中藥處方,對不同新冠後遺症展開治療。他透露,有患者在接受約4周治療後,氣喘、失眠等問題大幅改善,味覺、嗅覺亦逐步恢復。
此外,浸大中醫藥學院亦與該校體育學院合作,招募超過200名新冠肺炎康復者,研究中藥、運動訓練及兩者配合對新冠後遺症的治療效果,希望藉此改善康復者的新陳代謝、免疫系統及肺部相關症狀。
辦免費中醫健康諮詢
新冠肺炎期間市民減少外出,卞兆祥指,疫情最嚴重時看診人數減少近七成,為讓市民在家中也能得到治療,浸大位於太子的中醫疾病預防與健康管理中心,透過Zoom為患者進行簡單看診。他直言,要完全在網上做到中醫的望聞問切,仍需要更多新科技的參與,浸大將持續推進網上看診進程。
卞兆祥又指,臨床部自2001年創立至今,一直為香港居民提供專業中醫治療,轄下17間中醫藥診所及中心遍布全港。除服務大眾外,這些診所也是無數中醫學子臨床見習的基地,讓他們在畢業後能更順利為病人提供診療服務,同時診所也為中醫專家學者提供臨床研究場所。為慶祝臨床部20周年,他們會向市民提供免費中醫健康諮詢及舉辦健康講座。
浸大中醫藥學院院長呂愛平指,近年中醫服務需求持續增加,受眾愈趨年輕化,浸大中醫診所近年看診記錄中,介乎32歲至37歲的病人成為主力軍。為提升服務水準,臨床部未來將致力於中醫專科化發展,細分骨科、婦科、腫瘤科等更多科室,並拓展住院部,為患者提供更優質治療。
他希望特區政府能加大對中醫的扶持,讓中醫可更多地融入公立醫療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