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樓價昂貴,開放式單位近年成為年輕業主「新寵」,如果其他人也想加裝閣樓,到底有什麼地方要留意呢?設計師Keith表示,單位樓底最好要有3米高,上方最好不要有橫樑,否則就要靠「擺位」或者做一個假天花解決,但缺點是可能會減少上方活動空間。而閣仔上方最好預留大約3呎空間,下方則預留大約6呎,上下層比例大約1:2,亦要記得在上層加裝電掣插口,方便戶主日常所需。
閣仔設計歷久不衰
另一邊廂,雖然開放式單位的概念在近年才出現,不過閣仔設計卻是「歷久不衰」的實用設計,不論是以前的木屋區,以至舊樓到新盤,都不難發現「閣仔」的蹤影,主要作用都是為了節省空間,不過在形式及設計表達上卻出現很大的轉變。
以唐樓為例,以前的唐樓只有數層高,而且多數是商住混合,地下會劃作商舖,因為樓底較高的關係,而樓上會有一個「閣仔」作為自住,變成「上居下舖」或者「前舖後居」,亦有一些業主將樓上住宅加裝閣仔,增加居住空間,或將閣仔分租,變身「包租公」。
隨着樓價上升,市民可負擔的單位面積愈來愈細,現今的「閣仔」概念,亦重新出現在開放式單位之中,而「閣仔」亦由舊唐樓模式變成一人單位的新寵,戶主無需再同人逼,又可以擁有自己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