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月1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電視實力回歸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1-0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珠光寶氣》中的女性形象十分強勢。

林綸詩

 每逢經濟不景,電視娛樂最受惠,大家不出街用餐,電視汁撈飯最實際,就如黃耀明的《翡翠劇場》: 用無敵旋律開餐 用肥皂長劇送飯 僭建這世界 替那恩怨聚散拍板 總有三角戀一番 總有子女去爭產 每晚有 剎那生老病 轉眼間……

 不過,電視重新振作,當然不只是靠海嘯,觀眾因為沒錢消費,唯有霉霉地坐在公仔箱前;而是近年,香港的收費頻道越來越強,為這個便宜娛樂開拓了更多可能性。有線、電訊盈科now,及以它作發放平台的無線收費電視,加上不同屋h收到的衛星電視訊號(即法例上非以香港為市場的非本地電視節目服務),頻道多不勝數。無論是中產或以上家庭的收費電視,還是低下階層的衛星電視,滲透率越來越高。

 整個電視生態也在改變。數年前,我們談的是互聯網怎樣取代電視,在家庭娛樂中,漸漸搶去電視的時間。現在,當頻道越來越多,反而有人從瀏覽網頁或錄像,如 bt、線上streaming或YouTube等,回流到電視,甚至連影碟迷也回歸電視廣播,追看頻道精選的舊片及舊戲。有供應商還越來越精細,連法語綜合台也有,和其他媒體(包括戲院和影碟)競爭。當然,此類專精和集中的多頻道生態亦有利影碟發行,但以個別媒體去看的話,這實際為電視搶回不少用家。

多選擇 少類型

 當情況似是選擇越來越豐富,其實恰恰是大家收看的類型越來越狹窄。我家自從有了now後,每逢開電視都是看財經新聞台,同一段新聞可以看三次,白天是為那些起起跌跌的股票,晚上則為一個個重複的新聞結算。我有些朋友是電影痴,則一天到晚都是看電影一至五台,把正規的電視節目通通拒諸門外。

 在這個意義上,電視的教育或多元功能是被削弱了。多了頻道的選擇,大家無需再看自己不喜歡的節目,但某程度上是令眼界狹隘了。廣播條例本來規定免費電視台一定要有的「公共廣播」類節目,及所製作的節目一定要在種類上平均(即新聞、時事、兒童、紀錄片、藝文)(《廣播條例》第562章),蘊含的意義正是要平衡到各觀眾層面的需要,以及讓市民接觸到不同方面的範疇。在多頻道的情況出現後,當然滿足到觀眾的需要,但在擴闊觀者眼界上,卻失去了廣播的功能,例如在看電視的時光中,市民可以選擇不看探討時事的節目,或者關於瀕危動物的紀錄片。

 當然,電視是否一定灌輸正確的資訊,或應否作為純娛樂的媒體,是屬另一範疇的討論,但在廣播悠久的教育功能上,香港的電視廣播已經銳變。接收什麼內容的自主權,正式完完全全移交到觀眾手中,由選購頻道至平時使用遙控器轉台,他們變得更自主。

電視劇力 滲透率之首

 當電視又再度成為熱門娛樂之時,它和社會也產生了互惠互利的發展。卡拉OK、酒吧和茶餐廳都不可缺少足球頻道,他們本身亦成了收費電視的大客。而未來的日子,更多人回歸電視的懷抱,亦會造就更快的高清電視普及化。電視作為一個娛樂媒體,得以持續上揚發展。

 要談電視與社會的互動關係,必要由電視劇說起。電視劇的影響,最易說亦是最該說。收費電視沒有免費電視台的劇集強勢,但在資訊及訪談節目就更勝一籌。話雖如此,畢竟電視最吸引大眾的還是追看性高的劇集類節目。收費電視在這方面只能購入其他國家的劇集或拍攝較短的電視電影(如驕陽)。而衛星電視方面,一直都有多個頻道是專播劇集,除了印證了電視劇的威力,也將亞洲等地的電視劇普及。

 當我們看到「司棋姐」的強悍女人形象充斥香港(《溏心風暴》至《珠光寶氣》,前身便是《金枝慾孽》及《火舞黃沙》,只是象徵女強人的主角不同了),不得不談的是大台的劇集。無線一向樂於灌輸同一套價值觀,厲害的「持家」女人是它近年的重心,亦造就其他二線的「家庭倫理劇」。比起十年前同一個電視台的「專業類」劇集,如查案、醫病、驗屍等等,這十年在互聯網的衝擊下,它一直摸索,一方面吃著之前「專業」的尾水,推出更多專業類劇集,律師、消防員、警察都再來個年青版(智勇新警界、學警雄心、律政新人王系列等),或加多一點飛機和直升機。另一方面是購入外劇,如大長今、大奧等(源起是亞視的韓劇打破了慣性收視),依靠外力,後來終於靠《金枝慾孽》(2004)的強女人形象再做到普及的迴響,後來亦發展到大家庭裡,女人一枝獨秀的魅力,成就了強權母親的流行。

十年人事幾番新

 你問現在的小孩子看什麼電視,屋h仔女會跟你談台灣偶像劇,中產的早熟細路則會跟你談網上世界或多拉A夢影碟,電視似乎變了師奶玩意,但只引起師奶的喜愛是不夠的,因為基本上她們的要求向來不高,要做到熱潮,必須靠年青人和小孩子。

 所以,即使現在電視挽回不少觀眾,但大台的大勢已去。收費電視的外購劇,更得年青人心,甚至已經和大一輩人追看的日劇不同,現在是台灣偶像劇當道,前陣子更有雜誌用到台劇《藍球火》作為封面(羅志祥主演),足見台劇勢力。當然,近期的司棋效應可算當道,傳統的電視台還有一定實力和基礎,故現在電視劇的角力步入更均等的競爭,各方的彈藥越來越接近,十年後,相同的吸引力,又能掀起多大的影響呢?電視劇只是一個反映,還有訪談節目、旅遊節目、綜合節目、新聞節目的競爭……

 不能再一台獨大,觀眾就不再被灌輸單一的價值。像我自己,從小看慣無線劇集,總以為愛人一定要由冤家開始,或者一家人在2,000呎屋吃早餐才算正常,這一切都是拜無線劇集所致。百花齊放之時,是步向良性競爭。但作為觀眾,營養就是依舊不均衡,只是責任由電視台跑到觀眾自己而已──現在不是獨沽一味,而是大家都有權有力去偏吃了。不過,始終也是自己承受自己的選擇,總會比生活在獨裁裡好吧。

相關新聞
百家廊•電視實力回歸 (2009-01-01) (圖)
杜亦有道•不容分裂 (2009-01-01)
思旋天地•好運齊來 (2009-01-01)
海闊天空•市場經濟神話不再 (2009-01-01)
琴台客聚•行不更名 坐不改姓 (2009-01-01)
翠袖乾坤•強 姦 (2009-01-01)
獨家風景•遠在天邊的霞彩 (2009-01-0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